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石头坑

时间: 2018-09-16 10:30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鲁继香 点击:

  石头坑行政村属闪电河乡,辖前石头坑村、后石头坑村和新房村。村庄东与丰宁接壤,南与长梁毗邻,北面紧挨二道渠,西距县城25公里,村庄临近244省道,距乡政府10公里,是沽源东南方向最边缘的一个村庄。
  村里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和语言都有别于沽源西部地区,而更接近于承德的丰宁。土生土长的石头坑人,说着清晰纯正、接近普通话的“二北京”话,只是偶尔掺杂些方言土语。
  石头坑村被连绵的群山环抱,处于平整而低洼的山坳中,山不高耸也不险峻,也没有显赫的名字,是典型的坝上丘陵,被当地人称为东坡、西坡、南坡和北坡。村子四周山上盛产石头,多为板状大青石,适于垒墙建房打地基。石头坑从前的老式住房和院墙、种菜打场的圐圙、牛马羊圈、猪鸡鹅狗窝都用石头垒成,家家户户屋门口的台阶也是大石板砌成,有的连屋地都铺着光光的石板。山上的石头容易开采,挖开山坡上的土层,就露出石头层,越深挖材质越好,都是清一色石头板。石板和石板紧挨着摞着,只要打开一条通道往里挖,越起(当地人管刨石头叫“起石头”)越深,慢慢就形成了很深的石头洞。
  石头坑的石头远近闻名,世世代代,不知被多少百姓垒在遮风挡雨的屋墙上,那时没有砖,垒墙主要用石头和草坯。现在村子里盖房子垒墙全用砖,但打地基还是喜欢用质地上好的石头。这样,一支农闲时节专门起石头卖石头的队伍便应运而生了。他们每天日出上山,日落下山,虽然辛苦而危险,却也有着可观的收入。刨石头是又危险又累的活儿,就像煤矿工人一样,为刨到好石头,洞挖得很深,要从又窄又长的洞里,把石头一块块背出洞外,大石板还要用大锤砸成小块,才能一块块运出来。整天与坚硬的石头为伍,挥舞着钢钎、大锤,汗流浃背,非常辛苦。为了生活,刨石人年复一年在狭小的空间劳作,石头松动塌下来时,如果躲闪不及后果十分严重。或许是在采石中受到磨练的缘故吧,石头坑人的性格就像石头一样平凡质朴,坚韧顽强。
  石头坑村名的由来与先人们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最早来这里的人们,没有房屋,都是住“地卜坑”,就是依山挖一个坑,上面搭些柴草,作为栖息之所。坑里阴冷潮湿,上面还透风,遇上下雨天气,山上流下的水全灌了进来,既不遮风也不挡雨。后来他们发现后面大山上裸露的全是石头,而且大大小小全是板石,非常适合垒墙,便在坑的四面垒成干插墙。后来觉得还不够结实,又坐了泥垒成更牢固的土石墙,然后在上面盖上柴草,这就成了村里最早的房屋。因为周围山上都是石头,刨过石头的山上有很多坑,或者因为周围都是山,而中间住人的地方是坑,所以“石头坑”这个名字便被叫开了。
  追溯石头坑建村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时间。村里年龄最大、95岁高龄的张建忠老人说,他出生在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的前石头坑村,而在他出生前十年左右,是他的大爷张魁明(赤城后城人)第一个来到石头坑居住。按他们二人的年龄推算,这片土地上最早有人烟约在1911年前后。当年只有14岁的张魁明,因为老家连年灾荒,家中兄弟姊妹又多,无法生活,只好一路逃荒要饭来到位于现在的前石头坑村南面,与丰宁交界的山坡上一个叫“五塘坊”的小村。这个小村只有3户人家,为李家、赵家和孟家。他们来自赤城独石口和黑河,在闪电河畔的山坡下起房盖屋,开荒种地,置买牛羊,成了小有名气的财主。只因同是赤城人,张魁明投奔他们而来,给他们扛长活,种地放羊。据说张魁明的拿手绝活是点羊数,一鞭子下去,说50只就50只,说100只就100只,一只不多,一只不少。几年后,张魁明熬成了羊行当家的,手中掌管着4群羊,每群有400多只。
  民国初年因土匪(当地称大帮)猖獗,几家财主屡遭抢劫,纷纷破产,房倒屋塌,家破人亡,羊群也所剩无几。无奈之下,张魁明经手将他们的地产卖给平定堡富户白玉山后,只身翻过山坡来到距五塘坊仅三里路的石头坑(现后石头坑村)前面,准备在地势较高的高岗落脚安家。但因此处打井挖不出水,无法生存,便找风水先生观测,然后在原址基础上,往前挪了一里多路的低洼处打井。结果只挖了两丈深,清水便汩汩涌出,源源不断,甘冽清爽。水是生命之源,张魁明挖出这口井后,便移至此处安家落户,起名“前石头坑”。这口水井是前石头坑村第一口井,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村民们还在吃这口井里的水,并用井水饮牲畜。2000年以后,村民陆续在自家院里打了压水井或深水井,这口井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现在这口井己被张魁明老人的孙子盖在自家房子里,留作了永久的纪念。
  前石头坑是村委会所在地,近些年人们习惯把“前石头坑”的“前”去掉,直接称为“石头坑”。前石头坑的“前”字是与后石头坑的“后”字对应而来的。据张建忠老人讲,是先有的后石头坑村。这个村最早的住户,是从山西逃荒而来的薛姓和李姓两户人家。他们依山而居,村东是薛姓,以种地为生,所以村后的土地和山坡叫“薛家后沟”;而李姓住村西,牧羊为生,西坡就被称为“李羊倌山”。当时先人们各据一方,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半农半牧的地方特色。
  张魁明在前石头坑自己挖的水井旁落脚后,起初也是挖地卜坑居住,后来见后石头坑的人用石头垒墙盖房,也学着到后山上起石头盖房子,逐渐安定了下来。张魁明共有兄弟四人,他在这里稳定下来后,又把四弟张元明和妻子从后城老家接来居住。张元明是张建忠老人的父亲,他出生时村里只有张魁明、张元明哥俩居住,随后又陆续来了几户人家,都是从山东逃荒来的,有祁家、秦家和李家,紧挨着张魁明家住了下来。这就是前石头坑村最早的住户。张家在前石头坑至今是大户人家,人烟旺盛,已有第五代子孙。张家有一位叫张建茂的老人,是张建忠老人的弟弟,当年是大二号八路军区小队干部,口里关外,南征北战,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参加过多次大战役,解放后曾任张家口市公安局长(现已去世)。
  当时前后石头坑附近的土地都归白玉山所有,村里人以租种白家土地为生,秋天二八分成,割倒的莜麦捆成个子,50个1码,其中10个归白家,白家派人赶牛车拉走后,剩下的40个归自己。后来,前石头坑人越聚越多,大部分是逃荒或躲避战乱,一路辗转投亲奔友而来。这些人多数来自山东、河北丰宁和赤城,到解放后已有几十户,形成了石头坑村现在的格局。解放初只有前后石头坑两个村,新房村以前归二道渠乡头号村,后来划给了闪电河乡石头坑行政村。
  石头坑村的鲁守廷老人,是石头坑第一任大队书记,在这个职位上干了30多年。他是山东费县人,11岁时跟随父母逃荒,1943年来到石头坑,从此定居下来。抗战胜利前夕,驻平定堡的日本鬼子派汉奸到石头坑打探消息,勇敢豪爽、正直倔强的鲁守廷听说后,从门后拿出锛子把汉奸追打得屁滚尿流。汉奸逃回平定堡,向鬼子报告说石头坑藏着八路军,鬼子马上派飞机到石头坑上空轰炸,所幸只炸伤两头牛,没有人员伤亡。
  鲁守廷的举动虽然引来敌机狂轰滥炸,但他的英勇行为却被村里传为佳话。在解放后村里的生产和建设活动中,他也屡有突出的表现。当年挖大口井时,积水很深,需要边排水,边垒砌。当时天气已冷,雨裤不够,六十多岁的鲁守廷纵身跳入井底,带动村民一起排水。当时我还是小学生,学校组织去工地慰问,亲眼目睹了这一幕。那天他回到家后,湿透的棉裤连水带泥都不能要了。当年石头坑连根烧火棍都找不见,如今农田林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白扬,绿叶葱茏的榆树,都是他们那一代人亲手栽种的。“八十亩片林”、“九大林带”更是早已成材,连补植的树木也有碗口粗了。
  石头坑村又是长寿之乡,村里90岁以上老人就有5位,健在的有3位,张建忠老人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已是95岁高龄,但他精神矍铄,头脑清醒,行动自如,是当之无愧的老寿星。石头坑人长寿的秘诀,主要在于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和纯天然的饮食。村里人的主食莜面(莜麦又称裸燕麦),在禾谷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含有人体所需的8种氨基酸,富含膳食纤维,有降脂、降糖和降胆固醇功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呼吸着纯洁清新的空气,喝着一尘不染的深井水,吃着营养丰富的莜面和纯天然蔬菜,石头坑人怎能不长寿?
  如今,有些外出拼搏的年轻人,回村投资搞起了旅游开发。郑海峰在村西建起了“沐野农庄”,每年夏季外地游客络绎不绝。邵林在原村供销社和大队部旧址建了“石枫雅舍”,给沉寂封闭的小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回望石头坑村的百年历程,无论是山东人的勇敢、耿直和倔强,还是赤城人的温顺、勤俭和精明,以及共同的特点——勤劳善良,都在后人身上得到了传承。村民们深深扎根于这片热土,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并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