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老掌沟村

时间: 2018-09-16 10:20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王强 点击:

  老掌沟位于沽源县丰源店乡东南部,处于沽源与赤城交界地带,是坐落在山沟里的一个村庄。这个美丽的村庄临沟而建,与大山为伴,两边都是山路,平地很少。清清的山泉汇成一条小河,从村边“哗哗”流过,黑河就是从这里发源,一直流到密云水库。
  老掌沟村最早形成于清光绪年间。当时实行“放地卖山”政策,一个姓张的人买下这里的地,随后带着几个长工,在这里耕种并定居下来。第二年,张家放出口风,要雇佣长短工,一时间很多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在这里耕田种地,落户定居,娶妻生子,逐渐形成一个民风淳朴的村落,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多年历史。关于老掌沟村名的来源,一直有几种不同的版本。有人说是因为这里的后山有一块巨大的形似脚掌的石头,所以取名为“老掌沟”。也有人说,是当时一个光着脚的人,为这里取名叫“老掌沟”。但是据零星的史料记载,上个世纪初,来这里的第一批人姓张,所以最初取名为“老张沟”,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口耳相传,叫成了现在的“老掌沟”。
  民国初期,老掌沟发展到了30多户,120多人。当时人们居住的都是“马架子房”(用木头简单搭成的中间高、两边低的棚子)。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人开始翻盖房屋,盖起了“地卜坑房”。他们选择一块不犯水的地方,挖个大约一尺八深、八九尺见方的地坑,沿着坑的四周用黄土或石头垒起五六尺高的围墙,并留出开门的地方,上面用木料和柴草搭起一个棚子,再抹上泥巴,就成了“地卜坑房”。这种“地卜坑房”与“马架子房”相比,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房屋了。
  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入了老掌沟,为加强对村民们的控制,就用高高的土围子把村子围了起来。1948年春天,老掌沟开始搞土改,村里穷人站出来斗地主,分田地,到第二年春天种地前,地主的土地、牲畜、农具和籽种,都按人头分给了村里的穷人。从此,老掌沟村人人都有地种,家家都有饭吃。为了庆祝翻身得解放,村里自发组织了秧歌队,男女老少穿起花花绿绿的衣服,画着两个红脸蛋儿,跟着鼓点扭起来。此后每逢过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扭几天秧歌以求喜庆。当年,扭秧歌成为村里唯一的娱乐活动,给村里人带来了很多快乐。
  上世纪70年代,老掌沟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那年9月,大雪整整下了三天三夜,白毛风呼啸而过,街道上冷清而凄凉,家家户户都蜷缩在炕头上,不敢出门。大雪下了1米多厚,踩下去齐腰深,庄稼都被覆盖了,牲畜也冻死了。男人们一脸阴沉,女人们哭天喊地,嚷着日子没法过了。那一年冬天,老掌沟村民聚到一起,在村长何凤礼的带动下,把仅有的粮食拿出来,为的是能一起度过难关。当地政府也积极开展赈灾救济工作,使人们能够熬过这段困难时期。
  相对沽源西部北部的平坦地带,过去的老掌沟因高山环绕、偏远闭塞而少有人来,但近些年却成了风光独特的旅游景点。这里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千百年来人迹罕至,是一个神奇的所在,因为山高林密,没有任何工业污染,空气异常清新宜人,被誉为“天然的氧吧”。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会流连于这里的天然翠绿,空气清新,以及静心凝神的魔力。这里的林场海拔1700米左右,夏季气温最高时,也同样凉爽宜人,每年有大批游客来观光避暑,亲近大自然。
  老掌沟林场就像多彩的画卷,在春夏秋冬中呈现着四季交替之美。这里的春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似乎前几日还数九寒冬,冷风刺骨,转眼就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没有几天的时间,又艳阳高照,绿树成荫,迎来了夏天。放眼望去,一山浓绿,一山黛青,像连绵的画卷,一直延伸到山顶,到白云深处,与天相接。森林里的地上长满了野草,有臭牡丹、金弹子,最多的还是蕨草,小溪旁,石缝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
  秋天来了,站在老掌沟森林深处,近看满地落叶,像给地面铺上了金黄的地毯;远看连绵的群山,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冬天进入老掌沟的森林,会有一种奇特的体验。你会看到一些落叶乔木褪去绿装后真实的样子,树干或笔直,或弯曲,或苍白,或黝黑,有着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眼睛”,似乎在出神地凝望。松柏尽管穿着雪袍子,但仍旧腰板挺直,挺胸抬头,舒展身躯,高傲地俯视着一切。这些树像士兵一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动不动,似乎在忠诚地守护着老掌沟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