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脑包山

时间: 2018-09-15 22:26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李桂芬 点击:

  脑包山是小河子乡一个行政村,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从乡政府出发西行500米,走通往西辛营乡的“平云公路”,经小厂村过韩庆坝梁,就到了脑包山。
  听老年人说,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有蒙古人在这里居住,后来逐渐形成了村庄。因为他们在村西面很高的山上用碎石堆了个脑包,后来人们就把这座山叫做“脑包山”。光绪年间,从山西迁来一些灵丘人,在此开荒种地,依山而居,并沿袭旧俗,用脑包山名作为村庄的名字。从那时起,过了一辈又一辈,到现在村里人还满口灵丘话,而且小河子乡境内只要有人说灵丘话,就会被认为是脑包山人。
  脑包山是神奇的,它的神奇就像《聊斋》故事一样,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传说中,脑包山的山洞里曾住过一条潜心修炼的大蟒蛇,它原本是不伤及生命的,饿了渴了,只到山沟里的泉眼喝水,然后再回到洞里。但是,后来它实在受不了修行之苦,开始伤害山里的动物。与脑包山相邻的山上动物越来越少,蟒蛇越长越大,道行也越来越高,已经不愿安于现状了,它又把舌头伸向了山上的牛羊。
  起初,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会三天两头少一只羊,而且初生的牛犊也莫名其妙地不见了。村里人以为,没准是让狼叼了去,于是便添加了放牧的人手。有一天,几个牧羊人在一起抽着旱烟闲聊,忽然,远远看见一只羊悬空起来,并且一直往前移动。有经验的牧羊人一看,知道这里有了大蛇,便赶着羊群下山了。此后,谁也不敢再到脑包山附近来放牧了。蟒蛇吃不到东西,晚间就窜到村子里来作乱。隔三差五,村子里就会丢羊,一阵“呼呼”的狂风之后,便没有了声息,第二天就丢了羊。村子里被搅得不得安宁。
  忽一日午间,人们眼见一道白光从脑包山上下来,到了山脚下却不见了,与此同时沿着河沟走来一位白面书生。这书生说是路过,到村里来讨口水喝,善良的老百姓用大木瓢给他舀水,却发现书生的眼睛与常人不同,看人如同闪电冒着红光。那人大惊,慌得木瓢也落在地上,书生见状“嘿嘿”一笑,便隐去了——后来听爷爷说,那是邪灵占据了书生的皮囊,专门去欺骗善良的人——未过三日,此人便一命呜呼,死后全身乌黑。至此,全村上下,男女老小,一时惶惶不可终日。忽一日深夜,人们在睡梦中听到了“轰隆隆”的雷声,雷声不大,但一夜未停。第二天黎明,雷声停了,地面上却没有一滴雨。中午时分,有人说在脑包山上、山下发现了蟒蛇的尸体,半截半截的,有水桶般粗细。
  据说,那一年腐烂的肉味臭了整个脑包山周围,而且臭了整整一个夏季。人们说,那蟒蛇作乱伤人,脑包山的山神见它再难修成正果,便向玉皇大帝汇报,于是玉帝派遣雷公电母收了这个妖孽。如果它能潜心修炼,不伤及生命,或许真能成仙,可是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坏事,难怪会遭天谴。
  当然这些都是传说,几百年来,一代一代流传至今,又经代代演绎,变得越来越生动,越来越神奇。
  脑包山人过年时有一个特殊的习俗,那就是每到正月十五都要跑龙灯,闹社火。晚上跑龙灯前,先要到脑包山下上香摆供,举行祭祀活动。此举叫“祭风”。传说如果不祭风,跑龙灯时再好的天气也会刮起大风,龙灯里的蜡烛就会被风吹灭,只有祭风后,好天才会更好,风天才会即刻平静。祭风时也有很多讲究,先是清扫山下的积雪,把祭祀场地清扫得干干净净,一声炮响后,开始摆放供桌,由一对童男童女摆放供品(多为肉食干果)。童男童女退下去后,再由“把头”焚香,一时间,香烟轻盈缭绕,锣鼓唢呐齐响,热闹非凡。此时参与跑龙灯的演员开始点燃安装在龙灯里面的蜡烛,蜡烛全部点着后三声炮响,龙灯表演正式开始。为什么要先响一声炮,再响三声炮呢?村里老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关羽,叫做“出门一把刀,回马三声炮”,因为关羽是山西人,脑包山人的祖籍也是山西。
  脑包山人过年也有别样的讲究:除夕之夜包饺子先用火烧着吃,每人不可多吃,只能吃两个,余下的饺子放进粮房;初一早上吃面条,等初二早上再煮饺子吃。这样的习俗让脑包山人有着讲不完的传说和故事。
  北方天气多干旱, 为了讨雨,每年的端午节和六月六,村里人都要把一只羊牵到脑包山上宰了供奉神仙,然后磕头请求天降甘霖。中午时分,大家从脑包山回来,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村民们便可以吃到羊肉了——这也算是沾了神仙的光吧。无论是讨药还是讨雨,其实都是荒诞不经的,只能代表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无奈与渴望健康平安的寄托吧。
  世事的变化让人难料,脑包山人可能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离开脑包山,到外面的世界去发展。如今村子里的人口越来越少,草木却越来越茂盛,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村里都会让人觉得十分孤寂。
  随着时代的进步,村庄也在变迁,但关于脑包山的人情风俗和神话传说,却不会被世人遗忘,还会成为当地民俗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在沽源这片热土上源远流长,被后人们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