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

搜索

天气预报:
当前位置: 首页 > 沽源旅游 > 旅游景点 >

揭秘沽源元代察罕脑儿行宫遗址

时间: 2013-03-06 10:20 来源: 政府办 作者: 秩名 点击:
        从2010年5月24日开始,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对沽源县闪电河乡小宏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考古调查,并于近期作出勘探报告。

       这次考古调查,为小宏城遗址作出保护规划,并基本确定了元代察罕脑儿行宫的遗址范围。

       考古调查

       从2010年5月24日开始,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十余名考古人员,对沽源县闪电河乡小宏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考古调查,分为地面踏勘、考古钻探、小型试掘、遗迹现况记录和测绘、遗物采集与整理等几个方面,并作出了小宏城遗址勘探报告。

       坝上的隆冬天寒地冻,此前下的一场雪,一直还没融化。汽车在小宏城遗址停下。小宏城遗址南城墙已被小宏城子村居民占用,小宏城子村和小宏城遗址连在了一起。遗址四周地势平缓,起伏不大,以前村民在遗址上种植庄稼,后县里将土地置换出来,将遗址加以保护,遗址四周用铁丝网进行拦护。

       小宏城遗址500米外就是闪电河,遗址西南四华里是库伦淖,也就是元代称之的白海(察罕脑儿)。

       沽源县文保所所长白云辉介绍,通过这次对小宏城遗址的勘探,基本确定了元代察罕脑儿行宫遗址范围,是以小宏城遗址为中心,包括分布在四周的东小城、芨芨包、南洼等一个2至4公里的元代遗址群。

       省文物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分别对小宏城、东小城、芨芨包、南洼遗址进行了考古探查,还对小宏城遗址文物进行了选介,其中发现的建筑材料主要以陶瓦和琉璃构件为主,另有青砖。日常生活用具以瓷碗为主,另有瓷瓶,瓷杯等,大部分瓷碗外部或底部都有墨书。

       遗址勘探

       小宏城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360米,东西长330米。四周城墙土石混筑,墙体黄土夯筑,墙两侧外表用赭色不规格板石加白灰浆彻包。原墙底宽5米,高约7米。墙体板石已被挖走,现城墙残高1.5-2.5米,外有护城壕沟。城墙四角明显低下,似有角楼建筑。东、西、南正中辟门,南门因被居民占用,形状不祥。东西门址宽8米,原有门楼,外饰琉璃构件。

       城中中轴线偏北有大型宫殿平台基址一座,平面呈十字形,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高3米,夯土筑成。地表散落大量青色砖瓦、琉璃瓦、汉白玉石刻残片及龙泉窑、钩窑、定窑、磁洲窑瓷片。这里是察罕脑儿行宫大殿亨丽殿遗址。

       大台基北面有5座小土台基遗址,南面东西对称有4座小土台基,均为20米×20米,这些小土台基可能是行宫的其他宫室。城址内先后发现了汉白玉雕琢成的螭首、柱础、偏孔柱础、白釉梅瓶、古代铜钱和宋元瓷片等遗物。

       省文物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对小宏城遗址考古探查包括:钻探城门的位置及形制;钻探城墙的确切位置及城墙的宽度;钻探确定城内的建筑基址、路及其它的遗迹。考古人员还在小宏城遗址内进行了小型试掘,发现了3座灰坑和1座房屋基址。

       东小城西距小宏城遗址25米,是察罕脑儿行宫的一部分,平面呈长方形,建筑方向和城垣结构与小宏城相同。

       东小城南北长140米,东西宽100米。原城墙底宽3米、高5米。现仅剩高约0.5米土埂。南垣正中辟门,门址宽6米,无瓮城,城内偏北有一大型建筑遗址群,建筑平面呈倒“凹”字形。建筑台基明显地分为东、西、北三组,表明为东西配殿和正殿,各殿之间地表微微隆起,像是有回廊式建筑。建筑基址上面散布着大量绿色和黄色琉璃瓦片、布纹平瓦和元代流行的兽面瓦当。从东小城所处位置和建筑布局来观察判断,这里应是元代云需总管府所在。

       省文物保护中心考古人员对东小城遗址点考古探查包括:钻探城门的位置及形制;钻探城墙的确切位置及城墙的宽度;钻探确定城内的建筑基址、路及其它的遗迹。

       考古人员还踏勘、走访调查小宏城遗址和东小城北面一块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群,这里由倒塌建筑物堆集而成的土包一个连着一个,上面长满了芨芨草,当地群众称之谓芨芨包。

       遗址地面高低不平,房舍轮廓大多不清,没有围墙遗迹。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石块和素面砖瓦残块,偶而可见琉璃瓦片。除看到小宏城遗址所见各类瓷片外,还散落大量黑釉瓷缸残片及缸沿。从缸沿直径粗细不均来看,瓷缸型号大小不一,散布面积较广。解放后,曾在这里挖出了大量草木灰、草木灰中夹带着大量牲骨,这里可能是察罕脑儿行宫的米储仓及供应行宫所需酒食的酿造场所。

       考古人员在芨芨包区域累计发现房屋基址60余处,均可从地表看出高出来的房屋基址,基址上遍布碎砖瓦,和当时生活用具的残片。

       考古人员还地面踏勘与走访调查了南洼遗址,该遗址在小宏城遗址南面,大约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0米。地表有大量素面砖瓦残块。据记载,察罕脑儿行宫有居民200余家,这里可能为民舍,街市和云需总管府的驻军所在地。

       历史价值

       白云辉介绍,元代确立两都后,以燕京(今北京)为大都,开平城(今内蒙古正兰旗)为上都。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建立了两都巡幸制度,为了方便两都之间往来,也为了游猎生活的需要,忽必烈在上都东西两侧建立两座行宫,一座位于多伦白城子,称为“东凉亭”;一座位于沽源县小宏城子村的察罕脑儿行宫,也叫“西凉亭”。

       每年农历四月,元朝皇帝从大都出发,路径察罕脑儿行宫时,都要驻跸几日,或骑马打猎或大宴群臣。农历八月从上都返回时也要在这里停留数日。察罕脑儿是元朝著名的行宫之一。

       他介绍,元代留存至今的遗存并不多,察罕脑儿行宫遗址的存在显得弥足珍贵。虽然察罕脑儿行宫仅存在了一百多年,但它对研究元朝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研究元代行宫建筑形式、规模、风格和宫殿礼制、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实物。

       白云辉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当地群众传说这个遗址是肖银宗的金銮殿,一般平头百姓不能在里面居住,就没有在城址内建房盖屋,无意中保护了这座珍贵的文化遗址。

       1982年,小宏城遗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察罕脑儿行宫其政治影响力可与上都和中都齐名,沽源县争取将小宏城遗址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今后还打算将其与元上都、元中都一起捆绑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红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