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今年74岁,住在平房的大院里。五个子女都已成家另过,母亲把大火炕改成了小火炕,可做饭用的大铁锅母亲没换。一到节假日孩子们都要回来看望母亲,用电磁炉、天然气做饭母亲嫌麻烦,还是大锅做饭来的痛快。 坝上人喜爱吃莜面,人多了贴锅饼、搅傀儡、用大铁锅做才够吃。铁锅做出来的饭也香。孩子们一碗一碗地吃着,母亲看着笑着。母亲烧炕做饭都用柴火,这是她延续一生的习惯。 小时候我家也是大家庭,爷爷和我们住在一起。一到秋季母亲就要拉起小推车,放上搂柴火用的大铁耙,到距离县城几公里远的周边乡村的地里去搂柴火。搂柴火要从早晨出发,到了夜里很晚才拉着一大车柴火,黑咕隆咚汗流浃背地从地里回来。每天早上搂柴火走的时候,从家里拿上干粮和水,去地里捆柴火用的绳子,装车用的绞锥。 上小学时,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我和母亲去搂过一次柴火。我们早晨很早就推着小推车从家里出发,我和母亲一边走一边观察,哪里有拉完庄稼的莜麦地、胡麻地、或是小麦地。我们找到了一块有柴火的莜麦地,我和妈妈就把小推车推到地头。母亲拉起大铁耙,大铁耙上拴一根绳子,母亲挎在右肩上,低头在麦茬地里仔细地搂着。我拉上小铁耙,我们在麦茬地里一圈一圈地搂着柴火,搂满一耙子,我们就把柴火堆在一起。我们搂的柴火在地里最少也要堆上五、六堆,这样来来回回搂起柴火来才不会走冤枉路。看太阳正午了,我们娘俩也休息一小会儿,吃点拿的干粮,喝点凉白开水,继续在地里搂柴火。搂柴火时我们非常仔细,生怕遗漏了那一条地没走到,柴火没搂干净。 母亲在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捆柴火。她把提前准备好的绳子双环头放在柴火堆旁,把搂好的柴火一抱、一抱放在上面,把捆柴火的绳子入到那一头,用脚蹬着紧紧地拉回来捆在一起。捆好大捆的柴火,母亲还要把它背到小推车上,地头的柴火可以把小推车拉进地里装车。装车即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把大捆的柴火背起来放在车上,用绳子勒紧了,再要用绞锥绞紧插牢固。把大搂耙、小搂耙放在上面,母亲吃力地拉起高高的柴火车,我两只小手用力地推在车的后面出了地头。搂了一天的柴火虽热很累,可我和妈妈心里很高兴,我们今天搂到柴火了。 母亲要是到远处去搂柴火,都要结伴而行,有时五、六辆手推车就像一个车队。遇到上坡路,大家互相帮助,推上一辆小推车,再去帮下一辆柴火车。每次用力母亲都会出一身的汗水,赶上哺乳期,母亲的两个奶水憋的硬棒棒地胀痛,可母亲忍痛坚持着,因为坝上的寒冬十分漫长。 母亲每年都要用十多天的时间为家里准备这一年的烧柴。我们小时候坝上坐冬雪来的早,两盘大炕都要用柴火烧热。父亲被下放回家,我家是农业户,买煤即没有供应本也没有钱,母亲就要赶在下雪之前多搂一些柴火回来。那时割地都用镰刀,麦茬很低,找一块有柴火的莜麦地、亚麻地不容易。柴火少,搂柴火的人又多。可母亲每天都要在树林边,草滩里、圪塄上找到能搂起的柴火,不管再艰难的路,母亲都要不知疲倦地把柴火拉回家。 萧瑟的秋风哗啦啦把杨树叶刮了一地,我们放学后挎起小筐子,拿起笤帚,扫起树叶用来烧火做饭。父亲在深秋用白麻纸把窗户糊裱的严严实实。坝上有句谚语:“针粗的窟窿,斗大的风”。 虽然坝上的冬天白毛风呼呼地刮,屋外的天气滴水成冰,白雪银装素裹将大地覆盖。可屋内是柴火烧的热乎乎的大火炕,红通通的炉火,我们的家从小就是温暖的。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爷爷和我们五个孩子都没有受到冷冻。 一到冬天,我家窜门的街坊邻居就络绎不绝。我的同学亚平就和我睡在同一条大炕上,因为大炕一晚上都是暖烘烘的。 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孩子们都各自成家住进了楼房。母亲依旧在我家大院的平房里住着大炕,烧着大锅。秋天还会骑着小三轮车到麦地里装几编制袋柴火回来。邻居小左家养了一群羊,清理羊圈的那些杂草,母亲每天都在晾晒,晒干了装回家烧火做饭。 以前母亲愁的就怕没有柴火,到了夏天没有柴火做不熟饭,冬天没有柴火就要挨冻。现在母亲愁的是柴火成灾,谁家也不烧柴火,柴火多的烧也烧不完。 柴火陪伴了母亲七十春秋,还会走过八十寒暑。母亲对柴火的钟情就像生活对她的眷顾。一生勤劳朴实的母亲成了我们最骄傲的柴火娘。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