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谈古论今
唐伯虎与王阳明:相同时代的不同人生(2)
时间:2016-06-17   作者:江南   来源:未知   点击:

我们只需要知道,唐伯虎是一个骄傲的人。他16岁就考中府试秀才第一名,轰动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再获第一名,从此人称“唐解元”。到会试的时候,却遭遇了“泄题案”,人生就此断悬式下坠。反差有多大,痛苦就有多大,何况是对一个骄傲的才子。

王阳明虽然顺利考中,但在官场上遭遇的一次苦难,却比唐伯虎更大。

他得罪了当时权倾一时的大太监刘瑾。刘瑾擅权,大肆逮捕反对自己的大臣,时任正六品刑部主事的王阳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释放这些官员,但举报信却落到了刘瑾的手上。

刘瑾大怒,假传圣旨,王阳明被杖四十,贬到当时偏远的荒蛮之地贵州龙场,任从九品的驿丞——掌管驿站车马迎送的卑微官职。想想“七品芝麻官”的说法,就知道这个官职有多可怜了。

而事情还不算完,拖着血肉模糊的身躯前往贵州的王阳明,在路上遭遇了刘瑾派来的杀手。王阳明最终靠假装跳水自尽,才逃过一劫。

当王阳明从水里湿漉漉地爬起来的时候,我们不难想象当时只有34岁的王阳明心中,有多么痛苦。

就是这样两个渊源极深,出身、遭遇也极为相似的人,后来的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

资料图

唐伯虎从此放浪形骸,郁郁终生,在穷困潦倒中离世。王阳明却成为心学一代宗师,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梯队的人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

我们要问的是,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天差地别?答案也许就在他们面对挫折的态度里。

唐伯虎有一颗骄傲的心——你羞辱我,我就跟你对着干,绝不合作。“泄题案”的判决,除了削去仕籍,还有发充到县衙做小吏。他坚决不去浙江干那个小吏,从此开始玩世不恭,游戏人生。

再看看王阳明是怎么做的。

他不仅不骄傲,还在晚年特别告诫门人:“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在被贬贵州的路上,逃过刺客追杀后王阳明又在舟山遭遇台风,差点命丧海上。

如此艰难险恶,他依旧义无反顾地上任了,做了那个蛮荒之地的卑微驿丞。

当时的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带去的三个仆人,到了贵州就水土不服,都病倒了。

于是王阳明自己当起了仆人,为三位仆人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的身体痊愈。

而且就算是个芝麻都不如的小官,王阳明也努力干好。本职工作之外,他还根据当地风俗教化当地土著,受到了人们的拥护和爱戴。

正是在这段时间,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逆境和困顿中的王阳明,带着心中的痛苦,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半夜豁然大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

这一大事件,标志着千古心学的真正开端和正式诞生,是王阳明从此迈入圣人行列的关键一刻。

而就在同一时刻,唐伯虎却在江南的温柔乡里过着狂放不羁的生活,酗酒、狎妓,卖画为生。

他还写了一首诗,表达他故作潇洒的心境: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而在前往贵州的路上,王阳明也写过一首诗: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顺境或逆境,都如空中浮云。三万里海上泛舟,犹如驾着锡杖乘着风,从高山之巅疾驰而下一样的痛快。这就是这首诗表达的情怀。

资料图

两人的格局与境界,高下立判。

(责任编辑:江南)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