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道半虎线路标东九公里,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视线会被吸引到路北200米处、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九座具有时代背景的仿古灰色瓦顶土圆仓,这就是沽源县建粮库较早和现在保存较完整的红圪塄粮库。院内原来长满杂草的空地,正在列入规划建设粮油储备仓库、应急库及双全牌亚麻籽油现代化流水线灌装车间,一座崭新高大的现代化流水线榨油生产车间威武矗立,正在建设当中。
红圪塄粮库始建于1953年12月,占地面积约16670平方米,起初名字叫沽源县粮油公司董家围六区中心粮油购销站,下设九连城分站、李旺营分站、石门沟三个分站。建站的负责人叫闫德玉,会计叫李春旺,保管员叫陈仲魁,地址在董家围原来一个地方武装地主的三间缸坊里办公,这三间房既是他们的办公室和宿舍,也是成品粮油的库房。这个粮站当时负责区域:从东边现在黄盖淖乡东坡村到西边九连城镇的石门沟,南从现在的察北牧场的四分场到北边的九倾半村的粮油购销业务。1956年沽源县红圪塄乡诞生,随之改名为沽源县粮食局红圪塄粮库。
红圪塄乡经历了小乡并大乡、大乡变小乡,乡改成公社、公社又改为乡的一次次变革,直到与九连城乡合并为九连城镇,在走过了40 年的风雨历程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沽源县已无红圪塄乡,只有红圪塄村。2021年红圪塄村列入空心村搬迁,全村人口现已搬迁到半拉山集中安置区,红圪塄学校和红圪塄卫生院也已相继撤离,只有红圪塄粮库还在发展建设中。因笔者在该粮库参加工作比较晚,再加上粮食企业改制,关于建此粮库最早历史,都是通过一些在世的老粮食工作者和当地的老年人口述,还有查阅红圪塄粮库现存档案资料,把所收集整理的和我所经历过的叙述如下,使后来者不遗忘红圪塄粮库的发展历史,有不妥之处,望知情者提出宝贵意见。
红圪塄粮库当时成立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人口快速发展,国家粮食储备一直购少销多,入不敷出。1953年春,局部地方出现霜灾,到了秋天,农民惜售备荒,无论是卖给国家还是私人粮商,都不愿将粮食出售,致使国家粮食购少销多的局面恶化。
在这种形式下,1953年10月2日,毛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听取了陈云同志的汇报,采纳了陈云的建议。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决议规定,“所有收购量和供应量,收购标准和供应标准,收购价格和供应价格等,都必须由中央统一规定或经中央批准”。
1953年11月25日,张家口市人民政府公布《政务院关于粮食实行统购统制政策的命令》。同时制订《张家口市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办法》,并决定于同年12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又称统购)。
1954年5月,把董家围里的四间磨坊拆了,雇佣古力半淖村郭长海为首的工程队,在现在的红圪塄粮库院内建设了四间房,房屋坐北朝南,东面是一间单房,门朝前面开,是当时做为食堂和门卫共用。中间是二间掏空房,是当时粮油成品库。西房那间房,房门是在那二间粮油成品库内的东山墙北面开的,这间房是当时用来做办公和宿舍用的。从1954年由董家围粮油购销站改为沽源县粮食局董家围粮油管理站,负责人为杨文亮,会计是李存旺,保管员是赵培河,管理体制成为半行政半企业的单位。
1956年~1958年,负责人王文喜,会计白启高,保管员张万库,炊事员老韩,协助员甄其雨和王连生。
1958年~1966年,负责人杨文亮,会计白启高,保管员黄选,炊事员老韩,协助员有甑其雨和王连生。
1966年,主任陈仲魁,社直机关党支部委员杨文亮,副主任邢清,会计白启高,保管员黄选,炊事员老韩。
1972年以后,主任是陈仲魁,副主任李忠,社直机关党支部委员杨文亮,会计白启高后由郭明珠接替,粮食管理员班志明后由白启高接替。保管员有井德海、石玉、李增祥、白源,炊事员老韩。
1980年后改名为沽源县粮食局红圪塄粮油食品站,粮站党支部书记、主任是陈仲魁,支部委员杨文亮,副主任是闫举,粮管员白启高。1983年~1985年期间,会计是李毓清,出纳是张锁柱,之后会计石玉,出纳兼商品会计赵智慧,保管组长杨玉贵,业务会计李生,成品保管员为王贵英、杨万平,原粮保管员有刘佃清、陈明、候春宝、黄宝祥、陈秀琴,炊事员为仰贵。
1955年盖土房3间,二间掏空做成品库,一间做器材库。
1958年建东面土圆仓5个。 1960年,给原来已建的土房,铺瓦7间。 1969年南边建土圆仓12个。 1970年给南边12个土圆仓扣仿古瓦。 1973年重新修建院墙并安装了现在的铁大门。 1974年建宿办室,砖包皮瓦盖顶房7间,同年打吃水井一眼、建砖瓦井房一大间。 1978年建西土瓦仓房23间。 1980年建砖瓦机构仓库10间。 1983年建砖瓦机构门房和食堂3间。 1988年建砖瓦机构办公室11间。
一个粮仓,是一个时代里一种精神的缩影,是时代的践行者。
那个时代交公粮,为了避免拥堵,粮库和乡政府协定各村的收粮时间安排,每个生产队会有具体的时间分配。为了不耽误时间,农民们都会把收回来的小麦、莜麦、胡麻和菜籽,趁着晴好的时候,晒干扬净,把最好的那部分装入口袋码好,大队干部一旦在大喇叭上通知后,就全村出动,到粮库去交公粮。
曾经在这片土地,每到秋收旺季,骡车、马车、老牛车,八十年代又有了拖拉机,装满了粮食,由粮库一名工作人员指挥,按前后顺序排着整齐的队,开始验质过磅秤,开票、入库、取款,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那种场面至今记忆犹新。到了深冬季节,粮库才像是刚生育过的妇人,静静地休养一阵。这时候,从粮库邻村雇一些妇女,坐在一起缝麻袋,将那些磨烂的麻袋缝缝补补,一起说些家长里短,时间也流逝得飞快。
那代粮人一直把管好储备粮视为企业的天职,在传承“四无粮仓”精神和优良传统历程中,以人为本、艰苦创业、敢于创新、精于节俭、爱库如家,每个职工保持和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虽然大部分粮食职工居住在粮库所在地,但也只是回家里吃吃饭,大部分时间都在库里坚守岗位。虽然仓房简陋,但做到了仓内面面光,仓外三不留。
1993年,粮食市场化后,红圪塄粮油食品站改为沽源县粮油总公司红圪塄粮油分公司,经理由宋朋担任。总会计是赵智慧,商品会计兼出纳是邱少莲,榨油厂长是杨玉贵,综合经销部经理是杨玉军,保管组长是闫举,验质员是马峰海,化验员是刘佃清,成品保管员是王贵英和杨万萍,原粮保管员有:黄宝祥、陈明、刘素萍、仰贵、吴占斌、贾智、郑富。业务会计是李生,炊事员是王海军。
1998年与九连城粮库和高家地粮库合并,总库设在九连城粮库,总库主任是张锁柱,红圪塄分库主任是郭平。
2000年以后,总库主任是杨文玉,红圪塄分库主任先是石玉后又由谢春利接替,2004年由杨玉军负责。
2005年,九连城中心粮库和白土窑中心粮库合并,总库设在白土窑粮库,总库主任是杨文玉,红圪塄粮库由杨玉军单独管理。
以上这段时期是我县粮食企业发展由盛转衰的一个过程。受国家大气候影响,粮食由统购统销向市场化经营转型,我县各乡镇将粮油食品站的牌子改为分公司。县粮食局是一套班子,二块牌子,二块牌子是从行政方面还挂着沽源县粮食局的牌子,从企业管理方面挂沽源县粮油总公司,原来各乡镇的粮站皆挂粮油分公司的牌子。县粮油总公司正副经理由局长和副局长兼任。经营发展方面从原来的粮油食品购销调存,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转型。口号是“摊子不散,人员不减,化整为零,多种经营”。
口号是这么喊的,但从实际上分析,2000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之后我县又开始实施了退耕还林的政策,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农户从原来种大田往经济作物转型,粮库原来以收原粮卖原粮,面临重大危机感。单凭国家给那点政策性粮食补贴,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为之前人们都说粮库是个好单位,有门子有面子的人,都托关系去粮库上班,这就出现了本来一个人能干的活,可能就是三个人分开干这点活了。国家给的蛋糕就是那么大,虽然后来又增加经营项目了,但经营理念固步自封,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年年倒挂亏损,日子靠银行贷款活着。
粮食企业从诞生那天起,经营方式就是垄断型的,一下子从独一无二的粮老大,向市场化转型,从思想观念上很难接受和顺应这一面临的事实。
一个粮站也就是十多个人,最大的粮站也突破不了三十个人,主任抓全面,副主任抓保管,门卫会计大师傅(粮库伙房坐饭的人员),下来的人员都是保管员。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向市场做买卖,肯定很难适应。一是从思想观念上跟不上去,主任由原来的“一杯茶水一只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管理,变成现在去大市场做买卖,一是脸面上过不去,二是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粮站的保管员由原来的检好温、化好验,好好扫好库内的院,只要按时上班,爱岗敬业,把本职工作做好,到月就能领工资,只要是出勤率高,年底奖金就高。现在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向市场做买卖,好似爹娘养惯的乖孩子,一下子爹娘撒手不管了,从客观角度说,也确实很难适应。
随着我县国家粮食储备和省级粮食储备的取消,窗户纸总有捅破的哪天,银行贷款年年双为不了零,这时候银行发现了这一现象的严重性,开始采取了钱随粮走,顺价销售、资金封闭运营,并且在各个粮站派去了驻库信贷员。原则是粮库把粮卖出去,首先要先还贷款,给职工发点基本工资,其它开支,一律不能支付,等把银行贷款和利息还清后,方可支付。2005年后,我县粮食企业改制后,把以前粮食企业的贷款统统挂账,先卖粮、后卖房,粮卖房空骗银行,把历史遗留的三老(老粮、老账、老人)后遗症一次性解决,开始重打鼓另开张,人员重新组合,并库合站,开始轻装上阵市场化经营了。
粮食这个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虽然说粮食放开了,但国家还在宏观调控着,价格浮动空间很少,单靠收原粮卖原粮,那点利润都不够还利息,有的粮食甚至于赔钱卖货。就这样,全县粮库从2005年收购了一年的粮食,压了二年后才卖出去,自此,我县的粮食企业彻底倒闭。政策是明确的,市场是残酷的,粮站里的工作人员,大都是爱岗敬业的。
2008年企业转制,全县取消了县内各个粮库。
新建设的双全牌胡麻油生产车间
2011年1月,县粮食企业彻底改制,老主任杨文玉亲自与县粮食局协调,得到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县工商局注册了沽源县诚信粮油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本区域内粮油应急保障工作,盘活国有资产(办公室和库房),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企业的经营性质为民营有限责任公司。
因该粮库仓房大部分始建于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这些仓房大部分是土瓦结构,已失去使用价值,大部分仓房属于危房。但因公司底子薄,上级主管部门经费紧张,公司只能年年检修,在这样的环境下,保证了原有的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2022年,原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粮食和物质储备局局长马文军和局其他相关领导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重新规划了库内的布局建设,把一部分危房拆除,在粮库东北处建设了榨油车间,计划用二年的时间,把红圪塄粮库建设成现代化仓储和现代化双全牌胡麻油车间。始建于六十年代的土园仓,因其独特的平面布局及建筑风格,不同于民宅建筑,呈现的是科学的实用价值和朴素简练的艺术风格,对其重新修建,列为粮食建设历史的文物。
双全牌胡麻油生产车间的一角
我对红圪塄粮库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感情,里面有酸甜苦辣咸。父辈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爱库如家的背影常常地提示我,做一个老老实实人和踏踏实实办事的人。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昨天的现实,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历史是过去的,也是现实的;历史是变化的,也有不变的!
我坚信:红圪塄粮库即将迎来二次春风,定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其热散其光的。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粮食安全必需具备和城市规模相匹配的粮食仓储能力、加工能力和物流配置,而建设一定规模的粮库是新形势下保障地方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对粮食安全运营,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抗御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粮食产业是保平安、保稳定、保民生的战略性基础产业,在粮荒面前,钞票是不能顶饭吃的,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粮。仓廪实,天下安,这是在任何时候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国家统购统销政策取消之后,有多少粮库职能发生转变,有多少历史已经散去,红圪塄粮库依然伫立于省道半虎线路标东九公里处,饱经岁月沧桑,绽放着各个时代的历史风采。
作者简介 杨玉军,企业负责人,红圪塄粮库发展过程的见证者,网名为志在八方,张家口市诗词协会会员。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