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出生于晚清的一个家庭,他6岁就开始入私塾读书,秀才出身的曾麟书既是他的父亲也是他的先生。曾国藩小时候非常调皮,对学习毫无兴趣,满脑子总是想着玩,到了9岁的时候连一首李白的《静夜思》也背不顺。父亲非常担忧,这样的一个孩子可怎么办才好呢? 后来,父亲通过对他讲解读书和国家的关系,告诉他做人的道理,不读书不仅自己成不了栋梁,国家也会没有希望,会被外国人欺负,甚至整个国家都会被外国人霸占。结果这番教育让曾国藩彻底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他很快开始发奋读书,恨不得一夜之间就把所有浪费掉的时间全补回来,恨不得一天之间就把以后要学的知识全部都掌握牢,每天读书读到三更为止,早上又早早地起床和父亲一起去私塾。看着他的变化,父亲喜忧半参地对曾国藩说:“读书不可太猛,太猛了没什么好处。” “父亲,我以前不知道读书和国家的关系,浪费了很多时间,我现在懂得这些道理了,必须要加倍努力才行。”曾国藩说。 几天后的一个早上,父亲起床后准备去私塾,平时曾国藩都早早地等候在门口了,可今天他却还没起床,正疑惑着,曾国藩的母亲走过来告诉他孩子生病了,下不了床,父亲来到曾国藩的卧室一看,没想到躺在床上的曾国藩还在看书,看到父亲来到他才把书放下。父亲摸了摸曾国藩的额头,果然全身发烫。他让家人去请大夫,自己则在曾国藩的床前坐了下来,他对曾国藩说:“我说过了读书不能太猛,猛雨是解不了旱的,你想,如果一块禾苗地干旱了太久,这时却一连下了十天的大暴雨,结果会怎么样?能解旱吗?禾苗会好吗?” “这还谈什么解旱,禾苗都要被冲走了、被淹死了!”曾国藩说。 “太对了,那么你呢?如果说你以前是一片干旱的禾苗地,你现在又突然下起了大暴雨,你这棵小禾苗受得了吗?猛雨解不了旱,猛读也不会有进步,灌溉和读书一样,都需要耐下性子来,一点点去读,慢慢地进步,该读书时就珍惜每一寸读书的时间,该休息时也要珍惜每一寸休息时间。”父亲慈祥地抚摸着曾国藩的小脑袋说,“一点点地浇灌反而能使禾苗更茁壮的成长,一点点的学习反而能使人更有进步,企图靠一夜之间让自己进步,那只是害了自己,你今天生病了就是这个道理,看上去你很认真地读书,其实你是在对自己不负责,你连自己的身体都负责不起来,将来又怎样去承担国家和民族责任?怎样去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贡献?” 这一番话说得曾国藩羞愧地低下了头,不过他也深刻领悟到了“猛雨解不了旱”的道理。从此后,他静下心来劳逸结合地一点点去读书去学习,就在那种循序渐进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的学习中,曾国藩的进步越来越大,15岁时应长沙府童子试,名列第七名,后入湘乡涟滨书院读书,21岁就考取了秀才,并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少贡献。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