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农村电商面临“叫好不叫座”尴尬
时间:2016-04-30 11:25   来源:未知   点击:

打开手机,看着连续2个多月无人问津的网店,浙江宁波小伙王元杰悻悻地关闭店铺,将最后滞销的300斤年糕处置掉,选择离开这场浩荡的网上“淘金热潮”。

电商之风劲吹下,既有让土货出村“闯世界”、年销量超千万的“皇冠”店铺;也有一入电商“深似海”,最终“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无客流“僵尸店”。由于不懂品牌经营和规模化生产,不少农村电商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作为电商巨鳄——阿里巴巴的所在地,浙江电子商务发展氛围浓厚。然而,农村电商品牌化意识的薄弱,却紧紧地束缚着浙江农村电商从业者的手脚。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农村电商既是“风口”,亦是“浪尖”。当农村电商快速迭代,曾经“低小散”的土货经济已然到了向“品牌经济”转变的节点。

如何破解农村电商发展困局,不少专家认为,提高“触网”农产品的附加值是重点,只有打好品牌“组合拳”,让农村电商提档升级,才能与时代大潮相生相伴。

风口之下的“冷思考”

在2015年的“双11”网购节,农产品进城成了重头戏之一。据统计,首次加入“双11”的农村淘宝表现抢眼:零点后仅8分钟,农村淘宝销售超过千万元。

如今,看起来很“土”的农业也已站在了“互联网+”风口之上,带着一股泥土的清香“钻入”互联网四通八达的脉络里。但看似欣欣向荣的“盛世”下,仍有崎岖沟壑“埋伏”在农村电商发展的道路中,策略营销、品牌推广等痛点正成为“绊脚石”。

被农村电商吸引,今年春节过后,王元杰便萌发了“掘金”互联网的念头。“我家做的衢州年糕是祖传配方,口感好,打的是‘天然’的老字号招牌。”对自家年糕颇有信心的王元杰,首次便制作了100斤年糕放在网上售卖。

“刚开始效果不错,年糕卖掉了一半,于是我又叫家里人赶制了300斤年糕,想趁热打铁,但卖了50斤以后就再也卖不动了。”王元杰无奈地表示,如今家里满是“无处安放”的滞销年糕,自己已是谈“糕”色变。

王元杰认为,此次失败主要是由于缺乏设计、品牌推广。“电商进入成熟期后,比拼的就是品牌和流量。但如今网店推广需要刷单、刷信誉,而部分网上推广的价格高得有些离谱,动辄每月要花上几万元。”王元杰坦言。

王元杰的境遇并不是个例。时至今日,“放下锄头,拿起鼠标”的农民们惊觉,发展农村电商并非将农产品搬到网上去卖那么简单。农村电商虽然吸引人,但也并非可以随处“捡黄金”。

“以为开了淘宝店就来了订单,但淘宝上搜一搜,发现一个月也没有几笔单子。”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深甽镇村民王军表示,在网上发布农产品信息,犹如守株待兔,很难逮住走过路过的消费者,不懂“吆喝”使成交概率很低。

“明明在‘农家乐’的餐桌上,竹笋等土味还大获好评,但一放到网上,没有P图技术和产品包装的‘原味’土特产,也就没有了人气。”王军表示,在互联网的大浪淘沙中,没有品牌和包装,买家很难自己“找进门”。

诚然,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甚至只用一部手机,也许就能轻松跨入电商大门。但若要化解农村电商的经营“痛点”,让土货出村“闯世界”,往往需要具备更强的口碑效应。

“农村电商门槛低,快速发展必然加剧市场竞争,品牌意识必然随之渐渐形成,并被不断重视和强化,这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熊德平分析认为,互联网纵然可以打破地域界限,让小镇农产品也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但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品牌支撑,要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且下单,几无可能。

“低小散”的成长烦恼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查志强告诉中新网记者,在前两年涉农电子商务中,只有1%盈利、4%持平,却有7%严重亏损、88%略有亏损。不需要怎么维护的“低门槛”网店模式,只能是将集贸市场从“空地”转换到互联网上来而已。

诚然,如今不少农特产品生产普遍“小而散”,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进行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生产,也就难以满足市场的“大胃口”。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的橘农张良田表示,去年自家果园里的蜜桔也开始进行“触网”销售了,由于出身于“中国无核蜜橘之乡”,货品一上架就得到不错的市场反应,网店的“吃货粉丝”遍及全国。不久,张良田就接到了网店“开张”以来的最大一张单子,但这笔生意最终还是“泡汤”了。

“一家湖北的采购商问我要了几百斤的蜜桔,并要求我连续2个月供货,说实话,我家的果林规模小,而且无法进行标准化清洗、包装等一系列流程,只能忍痛退单了。”张良田表示,面对网络市场的巨大需求,“家庭作坊”式的经营阻碍了农村电商的规模化发展,而且由于“自产式”农特产品的质量标准、等级分化也不明确,不少采购商也只能“望而却步”。

熊德平认为,农业触网电商,若要实现跨越发展,那么经营者则需要转变旧有思路,从“有多少卖多少”向“持续性供货”转变,从传统的“独户分散经营”向专业化“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转变。

除了遇到“规模化”生产的绊脚石,农村物流也是一大痛点。王元杰表示,“村子里物流不方便,也找不到储存、集散和深加工的场地,难以进行产业化、品牌化生产。”

查志强认为,无论是从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还是到农业技术和农村生活服务流通,整个市场环环相扣,若有一环没有活跃起来,农村电商就难以摆脱过去简陋单一的“淘宝村”模式。

正如农苗需要悉心呵护方可连绵成片,若要将“农字号”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打造农村电商的“升级版”,“触网”农产品也需要在网络土壤中“精耕细作”,向“品牌运营+网络营销+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型。

打造农村电商“升级版”

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市冷西村农村淘宝服务站,每天都有农民盯着墙上的“小黑板”,上面公示着需要向农户征购的各种农产品,这些产品将以村名“冷西”为品牌集中“打包”推销。

服务站中,“淘宝掌柜”宋小赞将农户产的黄桃罐头、油焖笋、大米等“土货”通通搬进自家的店里,再通过网络的强大触角,统一将农产品卖向全国各地。这些从宋小赞手中流转出去的农产品,都贴有同一个品牌商标——“冷西”。

宋小赞告诉记者,“如果这些‘土货’单打独斗,既分散竞争力,推广效果还不一定好,不如将优质资源整合,形成区域特色生态农产品集群。”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因出镜《舌尖上的中国》而走红的俞家年糕,在“现任掌门”周裕君的带领下,也有了“专属”的俞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可为俞家年糕做视频、插画、微电影等配套宣传。“农副产品利润低,若要打造好的卖点,就需要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精耕品牌,拓宽内涵。”周裕君说。

为了描画农村电商“升级版”,浙江县域农村电商纷纷在品牌上“发力”,浙江奉化水蜜桃、浙江永康五指岩生姜等产品正积极形成农村电商的“品牌效应”,在产品之外加入“王母娘娘蟠桃宴”、“白娘子天庭盗仙草”等故事,使原本“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镇产品,在互联网的助攻下也拥有连接世界的力量。

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认为,互联网不只是一种营销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农产品借电商“突围”要找准发力点,重点在于挖掘出农产品的附着价值,让它变得有故事、有趣味,才能吸引网络消费者。

此外,为破解农村电商“低小散”的瓶颈,浙江省义乌市打造了该市首个“农”字号特色电商产业园——义乌市农创园。园区将通过聚集电商企业、生产方、第三方供货商、产品设计与包装企业等产业链相关环节企业,打造线上集聚和交易平台,打通并拓宽生产企业与电商企业之间的渠道,孵化农产品创业电商。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查志强表示,若要打造农村电商“升级版”,需进一步夯实产业体系,要着力建设电商产业平台、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延伸农村电商触角。在引导农民在用好互联网的同时,还要专注于发展现代农业,专注于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竞争力,促进电子商务与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

宁波大学阳明学院院长熊德平分析认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规模经营为依托,通过“互联网+农业+品牌+文化”的农村电商新路径,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进而引领整个农村经济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