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县最早的官办邮电业始于民国初年,机构设在闪电河村,但由于业务时有时无,机构等于虚设。与此同时,平定堡天主教堂办的邮政业务却非常活跃。他们的邮政业务主要是传送供品,神像图,经卷、大炮,圣象,药物等。后来地方上的头面人物以及商人也托他们捎些信件。投递路线是由崇礼县西湾子主教府送至平定堡教堂,再由平定堡送往七号教区。时间虽然间隔长,但很有规律。 邮电事业的出现与道路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道路交通又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从沽源来看,是荒僻之地。但到了清初,草原相继出现了喇嘛庙(多伦)和大二号两个商业集镇。沽源境内也出现了三条官道:第一条叫“山西大道”。这条道从万全坝上来,路经张北、沽源、大二号,通多伦;第二条,由宝昌经大囫囵、崇礼到张家口;第三条,多伦路经兰旗、独石口、赤城、延庆到北京。这三条大道都从沽源境内通过。 1919年沽源县政府从独石口迁至小河子,修城建衙。其中两条官道必须在沽源县城小河子东北、平定堡南的“卡路” 住宿过夜或打尖(生火做饭称打尖)。 “卡路”建村比较早,位居三叉路口,周围草场宽广,通赤城的大道从村中穿过。“山无头,水倒流,地广人稀好放牛。”就是卡路村的真实写照。当时的卡路家家户户开店铺做买卖,各地客商也在卡路以物易物,官府在此设有税务官卡。天主教的自办邮政,民国初年的闪电河官办邮政线路都路过卡路小村。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官办的闪电河邮政从闪电河迁往沽源县城小河子,当时属中转站,站长柯长海。那时邮差骑马送邮件,身穿绿色大坎肩,四外沿着两公分宽的黄边, 前后背心有二十公分大的一个黄色“邮”字,外用黄布园圈沿边。马脖子上挂着十几个小铜铃铛,一个茶碗大的大铃铛,每到一村,铃铛一响,人们出来取送邮件。人们十分尊敬邮差,官府也不刁难,就连土匪见了,也不抢邮差。 当时的邮件,只有平信一种,贴一张印花(邮票) 即可走遍天南海北。 沽源县境内早在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就有了电报用线杆。每公里十五根电杆,4.5号铁丝单线架设。这条线路由张家口出来经张北、大囫囵、廿里脑包、二道营子、小河子滩、卡路、闪电河、大梁底、五号、多伦,到达经棚,全长935华里。电报机是英国进口的莫尔斯电报机。沽源至多伦段的线路维修员叫孔金富,东北人。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 年) 小河子设立了电报局,局长姓王,北京人。局内有三、四个维修工,工头姓袁,技术很好,后调到北京。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 年) 成立了电话局,局长刘学孔,工务员刘才。电话局设在县衙门的管理科内。局里有五门小交换转接台,其中一门通张北、多伦和平定堡。电话局的经费由地方财政开支。 不久,战事频繁,刘学孔看形势不好,请调去了北京,接刘的是位姓王的局长,南方人。来了不几个月,也调到北京了。后来邮电分设原来的电报员杜小温升为电报局长,邮政中转站长柯长海升为邮政局长。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电报局、邮政局合并,局长杜小温,电报员、营业员杜玉明;线路维修员王俊;邮差张成林。全局共五人。两局合并后负责488公里长的线路维修工作,此段线路由单线改为双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在小河子、平定堡、宝昌,设立了三个邮政代办所。 后来,平定堡镇成立了邮电局。局长姚玉峰,刚上任,日军的侵略战火就燃到了沽源,姚调走了。营业员夏明提升为局长,镇投员刘谭改为话传电报员和营业员, 全局四人。此时的邮政业务是隔日班, 全年行程96450华里。 1938年,张北通外七县的电话、电报正式使用。此种局面一直持续到了1950年宝源县分县时为止。1950年9月15日另设沽源县治,成立了沽源县邮电局,夏明任局长,刘谭为电报员、电话员、营业员。邮件由张家口到沽源县,再由乡邮投递员李玉玺、张学仁二人往下送。 这个时期的邮件投递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城镇投递,当时是步行送投。投递员身穿号服,衣服中间有个“邮” 字,身背一个搭连(俗称少马子)两头都能装信件,在两头中间有个黑色大“邮” 字,手中拿一个有木柄的铜铃铛,手摇铜铃叫人家收信件,各行业店铺听到铃声,马上开门收取邮件。 第二种是远程投递,有时要走十天半月的时间。在山区,草原,乡投人员骑马主要交通工具,在沙漠地区却以骑骆驼为主。寒冷区域是夏骑马冬骑骆驼。 骑骆驼投递邮件更有其特殊意义,因为骆驼负荷大,一只骆驼能驮五、六百斤重,到了冬天更是大显身手,它背上有两个肉峰,人们称之为肉鞍子(叫双峰驼。西北有单峰驼。) 其实这是骆驼特有的营养库,内有高蛋白质的储存器官。它在一无水、二无草的情况下,三五天不吃草不喝水也能正常行走,有道路能走,无道路也能行。它又能适应坝上高原的寒冷气候,冬天白毛风一刮就是几天几夜,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三四十度,但骆驼不怕,它有长长的毛,厚厚的绒,耐冻力很强。走在荒无人烟之处(一二百里无人家) 天黑后人就合衣睡在骆驼的身边,取暖过夜,第二天继续上路送投邮件。从这点看,马是比不上它的。因此,坝上有邮差夏骑马冬骑骆驼之说法。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