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平定堡博爱小学
时间:2018-04-08   作者:杨孝宗 王贵   来源:沽源网   点击:

  位于蒙古高原南缘的平定堡镇,由于地势高峻,经济文化欠发达,城镇建设落后,过去民商用房没有楼房,就是旧社会的县衙也是在平房里办公。而就在这座小镇的东围子北街却有两处灰砖铁瓦(整张铁皮压制成)的“罗马”式楼堂鹤立鸡群般地矗立在其周围的低矮建筑群中。看上去墙高壁耸、门窍窗深,煞是森严。这两座建筑物中,西边的那座是天主教教堂,东边的便是我县最早的一所小学校,现在的平定堡镇第一完小的前身———当时号称“洋学堂”的平定堡“博爱小学”。
  平定堡博爱小学是随着天主教从外地传入,由教会兴办起来的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创建时间,现在难以找到文字记载。但根据一些知情人的回忆来推断,应该是清光绪三十几年,即本世纪初,很可能是始建于一九○七年。
  光绪年间,平定堡还未形成集镇,人口也少得可怜。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主要是蒙古族牧民。这里的土地,多为草坡荒地,大多数掌握在蒙古族王爷手里,他们放地给汉族较富裕的户雇人耕种或转租于他人。当时的天主教会就利用放地这一手段来发展教徒。那个时候,平定堡及其以南一带地方的土地属平头梁的蒙古族达不素王所有。教会从达不素王手里买上地再放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要求种地者必须奉教。只要奉教,就可以得到优惠条件。其优惠条件是:始种前三年减免地租,三年以后再按二八分成交租。对于一些无耕畜、农犋的贫困户,教会还支持他们购买牲畜和农犋。对于从外地移来的没有住房的户,教会还支持和鼓励他们盖房。一般是支援每户盖两间房的椽檩。由于天主教会优惠放地,平定堡周围村庄,如闪电河、土井子一带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移居平定堡镇,这就使得平定堡镇的人口迅速增加,奉教人也就越来越多。教会为了传教的需要就兴办学校。博爱小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办起来的。
  博爱小学分设男校女校,男女学生分别就学。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入学儿童和教学班级陆续增加。开始是问答班,以后逐年增加年级和班级。到民国初年,男、女校均发展成了一至六年级都设的完全小学。学生人数,男校300人左右,女校200人左右。并且扩建了校舍,男校校址在现在的自来水公司院,女校在现在的沽源农机三厂院内。男校有二十多间校舍,女校有十几间校舍。校舍建筑为砖木结构,高大坚固,质量都比较好。
  博爱小学办学正规,教学认真,教学效果比较好。每周星期一至星期六正常上课。每天一早学生就到校,很晚很晚才离校,一天的教学活动安排是:早晨望弥撒(天主教的一种宗教仪式,举行这种仪式时,不奉教的学生可以不参加);白天上正课(上午主课,下午副课),下午放学前有课外活动;晚饭后望降福,而后高年级学生上晚自习。星期日白天作大弥撒(时间较长,约两个多小时),午后音乐会。校院里严肃、紧张、活泼,课堂上朗朗读书声,自习课瑟瑟写字声, 课间欢声笑语, 课外活动唱歌跳舞、做操游戏、打球赛跑,充满了朝气,呈现出春天的气氛。
  各年级课程设置:初年级有语文、算术、唱歌、体操、劳作;高年级有语文、算术、修身、地理、历史、自然、尺读、音乐、图画、体育。问答班主要是以问答形式向初入学的孩子传援天主教的一些经文,也教些识字,类似现在的学前班。奉教的小孩子在上小学一年级前必须先学些天主教经文。只有熟记这些东西,经教师提问对答如流,才能升入一年级,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
  学校备有较多的教具和文体器材。实验仪器、教学挂图、生物标本、模型应有尽有,单双杠、木马、吊环、秋千、垫子、平衡木、各种球类、棋类等体育器材和锣、鼓、琴、号等乐器一应俱全。这些东西多数是教会从荷兰、比利时等国进口的,也有一些是中国制造的,还有一些是学生手工课上制作的。这些仪器、器材对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保证学校各项活动顺利开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做到懂礼貌、守纪律,博爱小学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有作息时间制度,有考勤制度,有升留级制度,有奖惩制度等等。尤其特别严格要求的是学生首先必须遵守“天主十戒”、“圣教四规” 等教会的规矩。

  天主十戒是:
  一、钦案--天主在万有之上;
  二、勿呼天主圣名,以发虚誓;
  三、守瞻礼之日;
  四、孝敬父母;
  五、勿杀人;
  六、勿行邪淫;
  七、勿偷盗;
  八、勿妄证;
  九、勿愿他人妻;
  十、勿贪他人财物;

  圣教四规是:
  一、凡立服--总罢工的瞻礼之日该望全弥撒;
  二、遵守圣教所定大小斋期;
  三、该妥当告解并善圣体至少每年一次;
  四、当尽力帮助圣教会的经费。

  为使学生对各种制度牢记不忘,班内张贴学校规章,个人发给学生守则。对各种制度,不仅要求学生明白、牢记,还要求严格执行。如有违反制度的,不论是谁都要受到处罚。轻者批评、罚站、打板子,重者收回其家庭租种教会的土地,直至开除学籍。如考勤制度中规定学生旷课三日开除其学籍,这一条执行得就很严。有一次白玉山的孙子白小五因旷课,学校对其作出开除学籍的决定。白玉山得知后,自以为有权有势,可以不受学校制度制约,便差人到学校交涉。学校不畏强暴,仍坚持原处分决定。
  此后,白小五未能再度到博爱小学上学。正因为博爱小学规章制度健全,而且执行严格,所以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守纪律,很有礼貌,学习成绩也比较好。
  博爱小学不仅课堂教学认真,要求学生学好各门功课,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各种制度,做到守纪律、懂礼貌,而且学校还注重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每周组织一次球类比赛,隔几周举行一次歌咏比赛,不定期地举办学生优秀作文、习字展览、图画展览,手工课制作的模型、教具展览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广泛的爱好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了丰富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博爱小学办学,在注重搞好课堂教学、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十分重视表彰学生中的佼佼者,以鼓励先进,带动别人。学校除了平时在一些活动中表扬奖励学生单项成绩优秀者(或优胜者)以外,每学期终了还要举行隆重大会, 向各年级学生中的优秀者颁奖。召开这样的大会时,会场布置庄严、会场气氛隆重,参加会议者除了本校师生以外,还特别邀请校董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会上,学校校长要作一学期的全面工作总结报告,公布学生的成绩和优秀学生名单,向优秀学生颁奖,并演出文艺节目。
  博爱小学学生学习期满经考试成绩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校方认为品学兼优的,校长签署意见可保送到修道院(崇礼县西湾子修道院) 或教会办的高一级学校———南壕堑养正中学继续深造(如本人不愿意,也可考入其它普通中学)。在修道院学习期满后,要晋升到绥远哲学院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哲学院学完后要晋升到大同神学院。神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各地教会任神职人员。
  博爱小学毕业后先后被保送到西湾子修道院学习的学生有刘崇、罗维政、刘德、樊智、樊明、樊崇、刘殿斌、郝有义等;到养正中学就学的有安玉、刘素英等。刘德、樊崇二人就是于大同神学院毕业后就任神职人员,并被升为神甫的。刘德现在还是张家口天主教三自爱国会负责人之一。
  曾在博爱小学先后就任校长的人有潘多弥(当时的神甫, 荷兰人)、朱××、吴玉芬、池齐海、赵振铎、樊世型、刘振业、王文德、王佑先等。先后在这个学校任过教师的,男校有谢景德、蔡培义、魏忠林、刘振业、李××、郑国进、侵玉清、谢世英、吴耀真、王佑先、赵择铎、魏忠海、霍有爱、段玉明、池齐海、樊世型、蔡立恩等;女校有许惠、刘素英、王××、王志兰、张××、郭××等。女教师多数系崇礼县西湾子培华女校毕业的学生或是修女。
  当过博爱小学校董的有任福昌、郭守先、王景义等。
  博爱小学是天主教会兴办的,在解放前一直由教会掌管。学校经费由教会拨,教师由教会任用,校长由教会委任。1935年,日本鬼子侵入沽源后,博爱小学继续由教会管,但增设了日语课,教日语的是日本宪兵队长刘××。直到1948年第二次解放后,这所学校才由我政府接管,改由我政府管理,成为一所公办的小学。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