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史汇编
“同顺和”戏班
时间:2018-04-07   作者:韩秀玉   来源:沽源网   点击:

  同顺和戏班,班主李秉同,按他的名字最后一个字,取名为“同顺和班”。表示志同道合,万事如意的意思。
  李秉同原籍山东省观城县李家楼村人。二十九岁流落于内蒙古多伦县知府当衙役。因为没有混好,几年以后,在他把兄弟尹凤林、杜宝山、郭老四介绍下,由多伦来到沽源县长梁乡西山坡村(现西山堡村),耕种郭占义二百亩压青地,打的粮食甚多。当时,由于沽源县文化生活贫乏,李秉同抱着“铜锣一响,黄金万两” 的发财致富思想,决定私自办一个戏班(山西梆子)。
  一九二五年秋,李秉同到龙、赤二县(即龙关赤城) 招聘演员二十几名,在西山坡成立了晋剧戏班。冬季,粜了粮食,装备了全套戏箱,演员增到四十人左右。当时排演的戏有:《回荆州》、《四进士》、《鸡架山》、《明公断》、《探阴山》、《麒麟山》、《三守府》、《汴凉图》、《翠屏山》、《困雪山》、《破洪州》、《金沙滩》、《芦花计》、《洪羊洞》、《五雷阵》、《月明楼》、《让成都》、《上天台》、《背手剑》、《红梅阁》、《烟鬼叹》、《珍珠烈火旗》、《广太庄》、《万花船》、《喜桨归》等五十多本。还有轴子戏十几出(现称折子戏)。
  一九三三年以后,满洲军占领沽源后,增加了女演员。当时的教师是:秃红、十一红、九岁红、刘福明(花脸)等人。他们都是科班出身,把招聘来的“半成品”演员,组织串念几遍台词,就能登台演出。这个时期,李秉同还在黑河一带(现赤城) 收买儿童五个。按他的同字叫号为:同仁、同义、同礼、同智、同信,连起来念为“仁、义、礼、智、信”。正是旧社会的“五常”。后又吸收肖玉喜,他们六人为学员,随戏班学戏三年。
  同顺和戏班,曾在沽源轰动一时,演出水平较高,深受群众欢迎。当时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宁可吃酒坐席不去,别误了李秉同的大戏。”

  同顺和戏班组织机构和权限:
  班主:李秉同、李秉章(秉同弟),负责全戏班领导工作。
  掌班:秃红、九岁红。负责教戏、派戏和演出时台务工作。
  跑社:小九瘪子、盖天红、刘福明、歪毛子。戏班每到一个台口(或地面上)演出,缺少什么东西或物品,他们负责向“社上” 要(社上指演戏地方的办公地点)。
  写戏:忆不起姓名。负责到各台联系写戏工作(同现在剧团的外联)。
  报单:狗子红、佟财、楞洞、杏花旦。负责张贴戏报,从戏房领戏单送到“社上”,“社上”点的戏再送到戏房,还负责通知演出工作。
  大衣箱:尿炕红。保管戏装。
  二衣箱:周成元。保管戏装。
  杂衣箱:陈福子。保管把丈。
  帽 箱:韩福增。保管夔头。
  文武场:(音堂鼓道)郭金贵,负责乐队。

  同顺和班主要演员:
  唱红的:秃红(姓张,赤城猫峪人),九岁红、小红(永宁口人),盖天红、小九瘪子(徐成明)、十一红、虾米红、狗子红、娃娃红、尿炕红;
  唱黑的:大头福明(刘福明)、歪毛子(姓史)、三连喜、咬牙黑、小老西等;
  唱丑的:楞洞、佟财(艺名铜烟袋头子)、董玉庆。
  青 衣:陈伟(龙关人)、赵殿、三疙瘩、水上漂、小五子、三凤子、李福胜;
  唱旦的:杏花旦(土盆沟人)、流水旦、术匠旦、家雀旦;
  唱生的:五连喜(刘振荣)、肖玉喜。
  司 鼓:郭全贵。
  打 锣:郝万昌。
  头 胡:瞎魁子。

  同顺和班班规:
  该戏班的班规, 可分大、小班来讲。小班, 即收的五个徒弟, 算科班。称李秉同为师傅(实际李并不会唱戏)唤其妻为师娘。跟班学戏,不挣包袱,三年期满出徒,教师,九岁红、秃红等人。
  大班班规很多,归纳起来有五点:
  1. 凡来该班演戏者,不论那一行当,均得服从班主和掌班的领导和管理,个人挣包袱的大小,按艺术水平的高低来分等划级。
  2.  演出人员一律跟班主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违者, 惩罚或扣工钱。
  3.  该戏班在生活待遇上又有很多条条框框,来约束每个演员。如:请销假制度、作息制度、生活制度以及分包袱制度等等。
  4. 台上规矩:演出前由报单人通知每一个演员扮身子(化妆)。演员在后台坐位都有规定,不能乱坐。如:包头行(指小旦、青衣)坐在台后长板凳上。毛戴行(指红、黑),坐在台后衣箱上。三花脸,在后台可以随便坐。打鼓的坐位为“九龙口”, 一般人都不能坐, 音堂鼓道(左文,右武(场)分台的两旁),后台不许乱说笑、乱打闹,以免影响演出。
  5.  演员演出时,如果叫了“倒好”,徒弟到后台挨打,挣包袱的师傅扣罚工钱,由掌班的记载。

  同顺和班演出区域:
  该戏班刚成立时,多在龙、赤二县的山区演出。后来,逐步发展到成吉思汗地带演出(即现今平定堡一带)。此戏班由于红、黑、生、旦四大台柱很硬,很受各地欢迎。北达内蒙多伦演出,每年从春季至秋季,均在多伦县的“山西会馆” 坐院子演出(会馆相当现今的剧场)。因为当时多伦是最繁华的集镇。平时,蒙、汉客商竟达10 余万人,俗有“赶喇嘛庙会”之称。
  同顺和班,除在上述辖域演出外,每年的六月十三北石柱子龙王庙会,六月二十四莲花滩的关帝庙会,八月一日小河子的物资交流大会(当时沽源县驻地小河子)均少不了李秉同的戏班。
  一九四○年,李秉同病故于长梁乡西山坡,他的戏班就此也解体了,戏箱由村干部尹会卿给予处理,该戏班从成立到解体,共十五年,是沽源县民国时期,独一无二的班社。在它的推动下,相继米克图、王保、太平营、西壕堑、大营子、韭菜沟、后长梁、窑沟台、温铁炉、羊囫囵、小官厂、石头城等三十多个村庄,先后都成立业余晋剧团,至今这些剧团还很活跃,成为塞外千里草原几朵灿烂夺目文艺之花,盛开不凋。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