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营--一个古老的马背民族的摇蓝,一个有着浓郁草原特色的村落。贾明清25年前就出生在这个离沽源县城30公里的偏僻小山村。在村边上,有三间普通的土木结构小屋,便是贾明清的住所。在院子里,我们见到一位男青年,个子不高,清癯的脸庞透着几分精明, 他就是自幼学画、颇有造诣的贾明清。 当我们一迈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挂在后墙上的神趣图,给人一种清新幽雅的感觉。东屋是画室兼卧室,走进去后,让你感觉到仿佛置身于一座小小的艺术品展览馆,墙上是几幅娟秀的山水画,地上和玻璃厨里摆放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门头悬挂着一块“清风傲骨”的横匾,体现了主人不畏艰难困苦的性格。 贾明清没有进过高等学府,也没有过名师指点传教,他是靠个人对绘画艺术的厚爱而刻苦自学成名的。他这个普通农家的孩子,在艺术上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自有一番坎坷。他的祖辈都是普通的农民,在这块黑土地上靠勤劳和汗水生活着。孩童时代的贾明清,全家七口人,上面四个哥哥,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汉子,贤慧的母亲很善长绣花剪纸等小工艺,这大概在贾明清的艺术细胞中增添了不少基因。 上小学时,他个子瘦小,说话略带口吃,性格很顽皮,老师讲课不太注意听讲,手里总爱画着什么,当老师走近时,看他正在专心地临摹连环画上的人物。到了初中的时候,在图画老师的指点下,他勤学苦练,绘画技能逐渐提高,成了全校出色的黑板报绘画能手。 贾明清学画肯于钻研,正当他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遨游,施展聪明才智的时候,由于家境清苦,生活贫困,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去读书,便回乡务农了,这对他这个渴求更多的知识,以充实自己的年轻人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是他那好强好胜的性格没有被严酷的现实所屈服,而是更坚定了他对绘画艺术执著追求的信心和决心。 勤奋是成才的途径。他春夏忙农活,冬闲学绘画,夜晚还练习书法,独自在小屋中苦学苦练。他在日记中写到: “人活着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不懈的努力,不懈的拼搏。” 贾明清抽空出去写生,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晚上不知疲倦地读书、作画,作画、读书,虚心学习名家的画技及作画的规律法则,反反复复不知用了多少纸墨,熬了不知多少个夜晚,在人生的坐标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 学习就是这样,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的汗水没有白流,终于能够走出家门到乡间城镇去画画了,沽源汽车站候车室的巨幅壁画就是他的处女作。这棵带着草原尘土的尖尖草就这样在这块融化了冰霜的黑土地上露出了头角,他的作品画面逼真、形象生动,让观者品味无穷。他画的虾,栩栩如生,富有神韵,特别是烫画优美典雅,深沉含蓄。在他的一幅幅作品里倾注了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满腔激情。 他除了作画之外,还喜爱根雕艺术,他制作的根雕,古朴高雅,工艺精湛,具有古香古色的特点。 他的妻子韩文梅,原是赤城县一个乡医院的护士,她自幼也喜爱绘画、雕刻艺术。由于志趣相投,与贾明清结为夫妻后,放弃了医院护士的工作,到这个偏僻小山村落户,在探索艺术的道路上互相勉励, 共同切磋,给贾明清以莫大的支持,所以,他的成就凝聚着妻子的关注和汗水。 知识是通向艺术高峰的阶梯。贾明清对自己今天取得一些成就没有满足,认识到艺术的道路是没有止尽的,要想在艺术的道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就必须用知识来充实和推进自己。他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渴望名师的指教,1988年,他听闻北京齐白石第四代传人齐良迟办绘画艺术函授班,于是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前去拜师求教。 艺术的高峰是无尽头的,贾明清虽然已成为“齐白石” 的门下,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然而,在艺术的道路上,他仍然孜孜不倦的追求着…… 是浓郁的大自然对他的薰陶?还是这块古老的土地就有这样的基因?我们实在无法去剖析一个艺术人才的心理素质。贾明清在艺术的道路上启程了,愿他扬起帆乘风破浪前进吧!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