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垦殖图(赵志强作) 连绵起伏,或高或矮,或险或峻,脉脉相连的一座座青山错落别致地稳稳地坐在草原上,把平展展的草原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组合单元,涓涓河水在山脚处浸出,在田野中流过。青山碧水的陉口、白杨垂柳的川谷、草原绿地的边际,一处处农舍聚落,一户户庄户人家相伴着晨曦中的鸡鸣犬啼早出晚归在阡陌之间,把粒粒辛苦的汗水播撒在田野,在五谷丰登的收成中唱响欣喜欢乐的歌。 山沟沟里的农家小院,陉头宽展处的庄户人家,一大清早就升腾起袅袅饮烟,传出鸡鸣狗叫,伴随着牛羊骡马的吟咏和牧人的鞭梢哨声,汇集成高亢的牧歌,在天际间回荡。农田里淳朴勤快的庄稼人,把希望播种在油黑的土地里,乐哈哈地等待着夏天,期盼着丰收的秋天。年复一年的飘然沉淀,织锦成厚厚的史卷,把沽水沃野的历史推到很久很久以前。 追根溯源,寻找沽源农耕文化的进入和最终形成,使每一个沽源人都能理性的认识脚下这片热土,把握沽源历史发展的脉膊,珍惜今天,开创美好的明天,是政协从事文史资料编撰工作者的一份责任。 层层叠叠、厚厚重重的书籍档案和鬓染秋色的专家学者,对辽、金、元时期的游牧文化介绍的颇多,而对沽源最早村落的形成和农耕文化的进入很少有人提及和研究。 2010年春节过后,我从黄盖淖镇政府调到沽源县政协工作。报到后我被安排在经联科,负责提案收集整理工作。过后不久政协开始组织人力,成立了专门编撰文史资料班子,我有幸地成为编撰班子里的一名编辑。刚刚介入工作,主编贾富海老师让我整理一些资料,翻阅一些相关书稿的几本书籍。在整理资料和翻阅书籍的过程中,我想把所见到的一些资料整理成一篇象样的文章,题目定为“沽源最早村落的形成与农耕文化的进入”。当这个题目确定后,得到了贾富海老师的肯定,我才有信心撰写这篇稿子。 翻阅沽源漫长的历史画卷,无处不显示着锄耕、畜牧、农耕多种文化的浸透、碰撞、融合,沽水沃野为多元性的文化载体。短暂的原始锄耕之后,就是漫长浓重的游牧文化。从史前的“方国”开始(史称魔方)到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到清初,沽水沃野一直是游牧文化的圣地。其间虽有汉人农耕文明的不断介入,但始终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农耕文化体系,游牧文化一直占居着主导地位。 农耕文明具有聚居性、稳定性,农耕文明是以固定的村落发展的,他们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土地这个固定的基础上,稳定的安居是农耕社会发展的前提。 沽源历史从史前五千年拉开序幕,游牧文化的兴起、传承、发展整整经历了四千多年,农耕文明从进入到形成独立的文化体系,也只能不足四百年。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两大主要文明。中国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沽源既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游牧、农耕文化的碰撞、交错、融汇区,到清代中后期农耕文明成为沽源产业文化的又一主体。农耕文化是以村落和土地为基础前提的。探讨沽源最早村落的形成是揭开农耕文明从什么时代进入沽源的首要问题。 为了搞清在沽源境内最早的村落,我除了认真查阅《沽源地名资料汇编》和《沽源县志》外,还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走访。 根据掌握的初步线索,我们编辑组先后到小河子乡太平营村,莲花滩乡丁庄湾、三棵树、榛子沟村,小厂镇明镜沟村进行了走访。在走访调查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相关乡镇领导、村支部书记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原莲花滩乡的郭忠书记、小河子乡的禇学冬副乡长,在这里还真的谢谢他们。 2010年12月,记不清是哪天,抹抹灰墨色的云彩高挂在天际,一动不动,凛冽的寒风把地面上一层薄薄的积雪吹得四处乱窜,天气钻心刺骨的冷。贾富海老师带着我和王金虎同志驱车到小河子乡找到副乡长禇学冬同志,由他领着我们到太平营村进行走访调查。进了村子由村支部书记召集了8名老人,他们的年龄都在七十多岁,最大年龄的一位老人已是87岁的高龄了。我们此次走访的目的主要是调查了解太平营村建村的时间和这个村子的来历。当我们和这些老人说明情况后,老人们异常的兴奋和激动,争先恐后侃侃而谈,给我们讲了很多村子里的故事。但是至于这个村建在什么年代,他们都说不清楚,只是给我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据其中一位老人回忆说,在他们来到这个村子定居时,这个村子很早就有了人家居住。从他们最早定居这个村子距今大约已有七代了,他们从山西大柳树逃荒到此,当时这里没有耕地,山梁上草长的很高,平地处全部是齐腰高的蒿草,表层积水很多,是典型的水湿滩地,就是在最干处,只要用脚踩几踩,都会踩出水来,孩子们经常在地里玩踩酱的游戏。居住在这里的人家,主要靠给最先在这里定居的一户蒙古族牧人放牧牲畜维持生活。几年之后这些外来人开始在山腰处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数量极微,畜牧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但农耕文化的种子第一次就播撒在这里。 这个村为什么叫“太平营”?参加座谈会的几位老人有几种说法。一是说:住在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忠实淳朴、老实厚道,从没有发生过偷鸡摸狗之事,安居在这里感到平安太平,故名太平营;又说当初的沽源几乎没有人烟,当朝政府不允许在沽源境内居住,连放牧都是不允许的,但这个村子,四面环山,只有村北的山口处是一条较为平坦的川谷,居住在这里很难被人发现,也不被当朝的兵勇驱赶和抓捕,安居在这里方可乐业,由此得名叫“太平营”。哪种说法更趋于合理,我们心中也没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是,“太平营”应该是沽源最早的村子。 这年冬天几乎没有象样地下过一场雪,只是干冷,即便是晴空无云,太阳悬在头顶也是抱不住心的冷。在太平营村调查走访的结果虽说不上有多大的收获,但总归为文字资料的真伪提供了一些佐证,心里着实有了底。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