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史话沽源
沽源老区
时间:2017-11-09   作者:徐国风   来源:沽源网   点击:
  沽源全县地处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呈东西走向的阴山余脉横卧于县境南部,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在这里交错隆起并过渡,使这一带具有了接坝区独特的地形地貌,山脊南北两侧海拔落差较大,这北高南低的分界地段,被当地和周边的人们称作坝头,南侧的坝下山峦叠嶂,沟深坡陡,谷底顺势而下,北侧的坝上,山丘起伏,径谷坦荡,向北推移的地势逐渐低缓平坦,这特有的地形地貌与地理位置,也蕴就了这里历史御夷的兵戈相交,也见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革命斗争的战火硝烟。
  沽源南部坝头一线,东西两端分别与丰宁和崇礼两县毗邻,中段绝大部分与赤城县接壤,这坝缘地带自东向西依次相邻着三个乡(镇)的十个行政村,即:丰源店乡的老掌沟、平头梁、二道沟和盘道沟4个行政村,小厂镇的红泥滩和棠梨沟2个行政村,莲花滩乡的三棵树、同兴号、丁庄湾和榛子沟4个行政村。这一带地势险要,可谓天然屏障,在古代就是防御北部少数民族南侵的军事要塞,南北交通的咽喉要道,属兵家必争之地。这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这一地区的沽源儿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保卫和掩护红色革命政权,壮大革命武装力量和人民军队取得革命最后胜利;为长期革命斗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帮助和支持;为中华民族的兴亡和全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付出了牺牲,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初期,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占领了东三省,1933年3月又侵占了热河,随即向察哈尔进犯,企图一举吞掉华北。此时,察东地区已处于抗日的前沿,而且当时老掌沟村属伪满州国热河省丰宁县管辖。吉鸿昌、方振武等抗日将领于1933年5月在察哈尔张家口组建了抗日同盟军,之后又改为抗日讨蒋军。吉鸿昌、方振武分别任前敌总指挥和北路前敌司令,随即率部先后收复了察东的康保、宝昌、沽源、多伦4县。期间,吉鸿昌、方振武将军率部曾先后在小厂、小河子和棠梨沟的附近一带驻防,并在棠梨沟的乔家店村召开军事会议部署战事,最后决定经独石口南下,进而挺进热河、滦东寻找日寇主力作战,以收复失地。为鼓舞将士士气和表达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吉鸿昌将军曾在该村戏楼和关帝庙的墙壁上分别题写了“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抗日难遇沧海水,抗日必过独石关”的豪壮誓言(此字迹由于文革期间庙宇被毁坏而未能遗存),并明确表示“不撤盟,不倒旗,誓死抗日到底”。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日军侵占了华北,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开赴抗日第一线。1939年4月之后,根据八路军总部“在冀、热、察三省边区山岳地带之游击根据地建立后,再向冀东、热南及沽源三方向发展”的军事方针,我党在沽源这一带建立了党组织、革命武装,并组建了游击队。1941年至1945年间,当时龙崇赤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和县委机关,与后期分设的赤源县的九区区委、区政府,就常驻在丁庄湾附近一带,县委和政府先后组织当地群众开展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运动和武装斗争等各项革命活动,以摧毁伪政权,建立新政权。我平北游击队一中队,于东部的沿坝一带开展游击战,先后袭击了老掌沟、平头梁和小河子等地的日伪警察所。我八路军武装借助丁庄湾一带根据地的优势,曾四次攻打日伪军盘踞的谷嘴窑子(现属崇礼县行政村)踞点,直到伪军被迫撤离。榛子沟村的张占奎等三人,在这一时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沽源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不久沽源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缸房窑子村诞生,接着榛子沟、丁庄湾、同兴号和三棵树等12个村相继建立了党支部,发展党员100余名,为以后的斗争胜利打下了组织基础。
  1946至1948年底的解放战争期间,宝源县党政机关奉命撤城后,再次转移到沿坝一带的区域,并成立了武工队,坚持战斗在敌后农村。恢复后的宝源县委和政府仍留驻于莲花滩、丁庄湾和缸房窑子一带,直到宝源县全境解放。此间,活动在当地与附近的四区、九区武工队由于工作突出,曾受到察北地委和分区“地方武装之楷模”的通令嘉奖。期间,张宝联合县委于1947年4月,在丁庄湾村召开了全县土地工作会议,丁庄湾村的附近一带率先较早地完成了土地改革,并推动和扩大了土地改革范围,同时扩大了解放区。接着这里的人民全力以赴地支援我解放军察北骑兵部队和县大队、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直至先后取得了攻打高山堡和平定堡战役的胜利,从而迎来宝源县的全境解放。根据地人民紧接着积极响应县委和政府号召,踊跃报名参加解放军,组建了2700余人的担架队,奔赴解放战争前线,并直接参加了平津张战役和新保安战役。
  依据国务院1978年12月2日国发(1978)250号文件精神,和国务院批转的民政部民发(1979)30号文件的有关“根据地游击区划定标准”中,“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了一年以上时间的。包括:……(二)抗日战争时期所开辟的游击区……有党领导的武装,有农会等群众组织。(三)解放战争开始至南下大军渡江(1949年4月)以前开辟的游击区,达一年以上的地区……”。“划定中国革命根据地简称革命老区或老区”的标准,经河北省革委冀革(1979)125号文件批准,当时沽源县丰源店公社的老掌沟和盘道沟,小厂公社的红泥滩和棠梨沟,莲花滩公社的三棵树、同兴号、丁庄湾和榛子沟,三个公社的八个大队,之后又补划了丰源店公社的平头梁和二道沟两个大队,至此全县三个公社的十个大队被划定为革命老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全县各项事业迅猛发展,老区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区人民和全县人民一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进入上世纪80年代均已跨越了温饱线,并逐步向小康迈进,老区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过去农民居住的低矮茅草屋、土坯房,早已被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代替,泥泞的盘肠小道已被平坦的沙石路、水泥路和柏油路代替。如今是电通、路通、通讯通。电视机、冰箱等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不断进入每个家庭。摩托车、大小汽车出入来往已不稀罕。危及山区百姓的克山病、地甲病等地方病早已根除。人均收入低于870元的家庭及60岁以上的老人都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新农合,实现了小病不出门,大病有补助。基本消除了文盲、半文盲,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随着首都周围绿化、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和塞北林场等几大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沽源沿坝一带的生态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利用,并得到了长足发展,张家口塞北林场沽源境内人工造林面积达43万亩,而其中近50%的林区就在老区行政村范围内,老区人民又一次付出了汗水并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以“林海观光休闲”的旅游业在当地随之日益发展。沿坝一带风能资源丰富,随着老掌沟附近黄花梁风电场建设的并网发电,风电已呈现迅猛的发展势头。二十一世纪首都水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小厂镇棠梨沟、红泥滩两行政村受益非浅,随着山、水、路的综合治理,两村与周边的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路更平了。白河源头的保护开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当地传统的畜牧业、林果业和旱作农作物,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向前发展。沽源县沿坝一带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日益得到改善。老区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红枫)

长按二维码 关注沽源网
历史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