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县的教育状况也和全国其它各地一样,由于地广人稀生源少,实行的是片区制的集中办学形式。教师由国家统一招聘的一些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文人学客或从旧军队中改造过来的一些有文化的军职人员,安排到各片区学校任教,由国家实行统一的供给制。当时的学生少教师也不多。但是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学生的人数也剧增。国家为了能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受到教育,又号召全国各地实行村村办学的政策,由于学校的增多,教师的需求量就更大,再加上当时的一些原有教师被打成了右派,教师的数量就远远不够需求。为了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各所学校所在村又在当地的村民中找一些有些文化的人以农民的身份来代理教师的职务,由于他们的待遇和当地农民一样,实行集体供给而不同于由国家供给的公办教师,人们称其为——民办教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的数量也在急剧的上升,学生人数及教学点也在不断增加,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甚至还一度实行了队办式初级中学。这样一来,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但由于国家财政困难,所以增加的教师基本上是民办教师。民办教师的数量曾一度占到了整个教师队伍比率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虽然这些民办教师的素质有高有低参差不齐,但他们的那种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当时的交通很不方便,道路是土路和山路,交通工具不要说是摩拖车和汽车,就是自行车都十分罕见,这些广大的民办教师们每天都要往返几里甚至十几里的山土路奔走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白天教书育人晚间干完家中的农活后还要备课、批改作业到深夜,他们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兢兢业业。尤其是到了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多少人都下海经商成了富商和名人,可这些民办教师的大多数都还坚守在那没地位、待遇低下的三尺台上,奋斗在我县教育的第一线。 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使得我县的适龄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为我县的教育事业发展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全国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当时的公办教师待遇连年攀升,而民办教师虽然与公办教师同工,但不同酬,他们仍然是农民的身份,收入不足公办教师的四分之一,即使是这样,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民办教师们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待遇低下而懈怠,仍然胸怀大业,坚守信念,厮守着那一方净土,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在教育事业的最前沿。 一批批年老的民办教师退下去了,而一代代年轻的有志青年又毫不犹豫地从他们手中接过了这根民办教师的接力棒,传承着对家乡这份热土的眷恋和对家乡教育事业的那份真挚的爱。自古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就形成了一种顽固的俗念:“家有二斗糠,不当孩子王”。教师的地位是被人瞧不起的,但民办教师的地位就更为低下了,挣的不多付出的不少。受到的冷遇和歧视令人难以想象,家长的无理取闹不断,村干部的刁难更是家常便饭不说,还常常面临着被解雇的危险,所以他们一面工作,一面还要融通着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以拓展自己在夹缝中生存的空间。但即使如此,他们并不气馁,仍然胸怀着一份信念,践行着那份永不改变的誓言。很多民办教师抛开自己家庭的沉重负担于不顾,还要把微薄收入的一部分补贴给学校和贫困的学生;更有多少民办教师带病坚持在教育第一线,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孕育着祖国希望和未来的这份神圣的事业。 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国家为了改善广大民办教师的窘迫状况,通过培训、进修和补充自然减员等形式,将民办教师转为正式的公办教师,这使得广大的民办教师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为了能够圆自己专心育人、终身从教的梦想,他们满怀信心和激情地积极参加培训和进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去迎接更新、更美好的一天。我县根据自己的财力状况,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到了2001年将所有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了公办教师,结束了我县民办教师的历史,使我县的教育真正走向了统一化、正规化,为我县教育事业的进一步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虽然民办教师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民办教师为我县的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却是难以磨灭的,不管是后来的大学生、博士后,还是公务员、巨商富贾、技术骨干,哪个没受到过民办教师的亲手培育?有多少大官小吏不是从民办教师的这个台阶步入政坛而青云直上的?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民办教师的教育,就没有人才济济的沽源现在;没有民办教师的存在就没有辉煌的沽源教育的今天。民办教师的业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