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圆月挥去残云的遮拦,高高地挂在天上。皓洁无瑕的月色铺满了楼前楼后,铺满了大街小巷。在银色的月光里我为这部20余万字的书稿做完了最后一个句号,一种茫然的思绪和忐忑,让我比以往多了些疲惫和惆怅。我的领导、我的学生、我的同事、我的家人、我的团队,还有许许多多一直关注和支持这项文化事业的人们,能否对这项文化工程付诸于爱戴和微笑,我心里没有底。这是沽源县委,沽源人民对我的托付,是这片沃土赋予我们文化团队的特殊使命。我怀揣着425天一个团队的劳动所得,走进了这茫然的月色。 鬓染秋霜的我除了无奈的疲惫外也懒惰了许多。当这部书稿划上最后一个句号后,我再不想多写一个字。可我漫步在这温馨柔和的月色里,想起了很多很多。那些可亲可敬的人们,那些让人感动的事情,那一段永远值得留恋和怀念的劳动过程。不能不让我再次有了多写一段文字的冲动。我发自内心地说,不能忘记他们。这425天的劳动成果,是沽源县委、组织部、莲花滩乡各级领导,沽源文化学社的作家、诗人、老师们等一批热心于沽源文化事业的群体,用热忱捧给沽源这片沃土的一份心血,留给后人的一笔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月色里的清风一阵阵吹来,扫尽了我内心的惆怅,思绪在过往的425天内越发的清晰和涌动。2014年秋天,我们文化团队完成《百年古镇大二号》文化工程之后,鉴于沽源思想教育、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的需要着手策划“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原组织领导过《百年古镇大二号》文化工程的乡党委书记白锐华同志,调到莲花滩乡任党委书记。这对我们准备启动莲花滩的文化工程无疑是件最有力的事情。莲花滩是革命老区,积淀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而丁庄湾又是革命老根据地,且在2013年县委副书记张河军同志包村工作时,在丁庄湾建造了陈列馆展室。2015年又恰逢全国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这对启动这项文化工程建设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机遇。有力的条件,让我对这项文化工程有了十足的把握,充满了坚定信心。 201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从天上降下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到了地上,也飘在了树上。面对窗外的风花雪夜,一种对沽源文化事业的担当和责任,促使我给白锐华书记写了一封长信,陈述了启动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的基本设想,工程设计二个主体部分,分别为建设“丁庄湾革命陈列馆”和编写《红色沃土》书稿。白锐华书记立刻回复,让我做一份详细的策划方案。策划方案做好后被报送到县委,县委主要领导对此方案极其重视。2014年年底的县委全会上,在县委书记郭有河同志所作的县委工作报告里提出:在2015年要重点打造“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并要求相关部门加强领导,为该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经费、人员、时间的保障。得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我立即利用网络平台,向沽源文化学社,我们文化团队发出倡议和动员。大家立即响应,激情高涨。都纷纷表示将以极大的胸怀和热情,全力以赴参与这项文化工程建设。 2015年的春节是祥瑞温和的春节,喜庆的欢悦和着春风弥漫着水城,弥漫着乡村,弥漫着古老的草原。正月初八过后,我接到了白锐华书记从网上发给我的通知,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正式被批准立项。要我细化工程方案,要求就“丁庄湾革命陈列馆”建设项目做出PPT视频文件,并对工程所需经费做出预算。我立即召集文化团队主力干将召开会议,就方案展开讨论和研究。学识渊博的黄生、樊桂云、王峰来了,诗人张沫末、修翠云、王朝旭来了,作家郑恒萍、温秀荣、李富荣、郝艳芳、徐静媛、张瑞明、张艳东、马艳民、王旭东来了,就连将近70岁高龄的山泉女士关继华大姐也来了。我们这一班人坐在一起,想在一起,团结、拥抱在一起。我们举杯同庆这项宏伟的事业,开怀拥抱文化的春天。在简单的研讨会上,我们就工作内容和任务做了意向性分工。黄生领牌率先,樊桂云横刀立马,由他们二人做我的助手,分别担任副总设计和副总编辑。 黄生年轻有为,学识渊博,文化造诣很深,精通电子制作。由他负责制作方案PPT文件。这位年轻人就我起草的总体方案,进行了创意性的拓展和深化。 2015年3月17日上午,沽源县委在政府三楼会议室,召开了“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启动会”。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贵军同志主持会议,县委副书记张河军同志出席会议。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沽源文化学社部分成员参加会议。会上对由黄生演示的“丁庄湾革命陈列馆”PPT视频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决定由县委副书记张河军同志担任文化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组织部长李贵军同志任副组长牵头领导,莲花滩乡党委书记白锐华同志具体负责,由我担任“丁庄湾革命陈列馆”总设计师、《红色沃土》书稿主编,带领沽源文化团队全面实施“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张河军副书记就文化工程建设,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把丁庄湾打造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二是要把丁庄湾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三是要把丁庄湾打造成民俗文化体验区;四是要把丁庄湾打造成新农村面貌提升示范村,最终要把丁庄湾做成沽源文化的一张名片,展示给河北,展示给全国。他的这些意见,成了我们实施这项文化工程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坝上三月的春风,乍暖还寒,我的心也异常的沉重。第一次涉足展馆文化设计,我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就工程初步预算需要投入180多万元,这对于沽源一个贫困县而言,无疑是承担了一定的压力。我是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说不上有多高的思想觉悟,但对于组织上对我的信任,沽源23万人民对我的托付,我有着清醒的认识。畏惧与退缩不是办法,只有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依靠党的领导,团结大家群策群力才是力量。 2015年3月25日,莲花滩乡党委书记白锐华、乡长崔占泉、副乡长季慧宝三位领导,召集我们文化团队对工程的实施细则、工作流程、方法步骤等细节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以“文化工程领导小组”的名义,给我们文化团队颁发了《聘请书》,表示全乡尽最大努力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分为三个编辑组,工作任务到人,责任到人。每组都由乡里配备了干部,协助我们的工作。 我们文化团队,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团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单位,且女同志占据多数。她们也有工作,也有家庭和孩子。即便是具有作家、诗人的水准,毕竟也都是实际生活里的人,免不了发生一些油盐酱醋大烦小事。是大家凭着对文学的酷爱,对沽源文化事业的自觉担当和责任,聚在一起,走到一起来的。每个人所分担的任务,也只能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牺牲休息时间来完成。特别是黄生同志,他是西辛营乡的干部,兼管好几摊工作。白天起早赶到乡里签到工作,晚上回来和我加班做工程的设计。征集文物资料,撰写文本,电子制作等大部分工作,都是他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的。特别最让人感动的是在为陈列馆购置文物时,由于经费没有到位,黄生自己垫付资金多达5万余元。这位年轻人对这项文化工程付出了心血,付出了劳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团队成员的无私奉献精神,打动着我,感化着我,激励着我。我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感悟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工作任务安排之后,我的心情并不平静,面对我们文化团队存在的现实问题我忧心忡忡。他们与我之间既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利益上的驱使。大家做这项文化工程几乎都是义工,没有任何的待遇和经济报酬。如何组织他们,团结他们,凝聚他们,带领他们,对我这个已经退了休的老人来说存有难度。好在他们是一群善良的人,文化修养很高的人。他们和我一样热爱着沽源的文化事业,热爱着沽源这片热土。几年的相处让我们拥有了同样的情怀,同样的命运。我们在同一座山上攀登,在同一条路上行走,在同一首歌里前进。也因此他们给了我充分的信任,给了我理解和支持,给了我包容和尊重。 丁庄湾革命陈列馆的建设,是整个文化工程的亮点,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做好陈列馆的建设项目,最关键的是要找到一个信誉度高、艺术设计水平好的制作公司来完成。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发出招标启示后有5家公司报名竞标。选择哪家公司是我最大的难题。 那是一个记不清时间的晚上,我坐在阳台上一支接一支地吸烟,心里不住地掂量着各家公司的实力和社会背景。两眼发直地看着天上的星星,星星抚慰着窗外夜色,也抚慰着我。无助时,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我的学生打来的电话。他叫孙贵歆,丰源店大营子村人,现任北京卫戍区副政委,少将军衔。他一直牵挂惦记着家乡,关心着家乡的建设发展,关心着各项事业的变化和进步。在这项文化工程的起初,他就给过我很大的鼓励,这次来电话也是关心工程的进展情况。在电话里他给我提了四条建议:一要相信组织多向领导汇报,有什么想法要耐心地和领导阐明自己的观点,取得领导上的支持;二要以工程质量为原则,公平公正对待竞标公司;三要多走访调查、多沟通商量,尽到文化层面设计的责任,最好不要参与经济;四要在尊重事业的基础上勇于负责、敢于负责。他在电话里最后说: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就和我说,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支持你,因为这项文化工程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全沽源县人民的,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业。学生的建议给了我极大的鼓励,再次给了我勇气和力量。 “五一”过后,通过合法的议标程序,选定了“河北和峰园林工程有限公司”。选定这家公司,我有三个方面的考虑。其一,这家公司具有国家二级资质的资格,有较强的技术实力,符合招标要求的条件;其二,这家公司在公开招标会上演示的艺术设计方案,符合我的设计思想,与我们的工程策划方案相一致;其三,这个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恰巧是土生土长的沽源人,他们的家在沽源,他们的父母在沽源,他们的根在沽源。他们和我一样深深地爱着沽源这片土地。和他们合作不会有思想情感上的障碍,更不会有语言交流、沟通方面的障碍。更重要的想法是:把机会多留给沽源的年轻后生,培养出一支属于沽源这片沃土的文化团队,展示沽源人的才华,借以彰显沽源文化底蕴的厚重,宣传沽源的人杰地灵。王杰是这家公司的代理人,艺术监理,是位事业型的年轻人。张艳丽,高级设计师,聪慧精明,淳朴善良。王富,雕塑大师,艺术精湛,憨厚实诚。丁二宝、武全施工监理,质朴正直,为人忠厚仗义。我们甲乙双方精诚团结,重组了一支由文化奠基、艺术打造双方面结合的复合型文化建造团队。 为了确保这项文化工程所要体现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统一,我们多次进入施工现场,结合建筑面积、空间、可利用面积、地理环境等因素,修改、补充、完善设计方案。对最后商定的施工图纸,雕塑个体单元与雕塑群组图案,由张艳丽、王杰、王富专程从沽源赶回保定请教郭秋利教授审核把关。郭秋利教授是河北雕塑界知名专家,在国内也享有盛誉。为人谦逊可敬,治学态度严谨。次日郭秋利教授与张艳丽、王富、王杰一同返回沽源到丁庄湾,就现场环境对图案做最后酌定。 沽源的5月天,气温或高或低。工程的雕塑不便于在现场制作,只好选择到保定,在河北和峰园林公司车间内制作。为争取时间,不耽误工期,划分二个施工现场。王杰在沽源负责外围协调调度,王富在保定负责雕塑制作,武全在丁庄湾负责土建工程,张艳丽负责设计调整,穿梭在沽源与保定之间。黄生负责陈列馆室内文物资料的征集和整理。 工程的土建部分是整个工程质量的基础,把好土建工程质量是这项文化工程的关键。武全是一位淳朴的农民兄弟,有着丰富的施工经验,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这项工程的认识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按他的话说:贾老师您放心,我虽然文化不高,但我知道这个工程不仅是沽源县的形象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意义很大,这是对革命烈士的缅怀,对他们的纪念。他们为了干革命都牺牲了,活着的我们为他们做点事情是应该的。是我们对烈士们的安慰和补偿。我会用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技术,最大的责任,用心做好这项工程。人活的并不是只为挣钱,钱只是用来养家糊口的,并不是用来体现人品和价值的。淳朴的兄弟,灼热的情感,让我的心灵在他淳朴的语言中得到了陶冶和净化。 山坳里的清风,托起几朵白云,滴下几粒雨珠,显得是那样的清凉柔和。一段时间的相处和沟通,我们成为事业上的挚友,我也把他们看成了我的学生。 丁庄湾的云天雨日,拖着工期的后腿。县、乡领导的心牵挂着工程的质量和进度,隔三差五县委副书记张河军、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贵军,都会在百忙工作中,抽出时间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县领导对工程的关心、关注是代表着全县人民对这项文化事业高度重视,也是对我们文化团队的关爱和支持。我们也受到了鞭策和鼓舞。白锐华书记、崔占泉乡长、季慧宝副乡长,为这项工程付出了更多的心血。6月5日他们组成督导组,赶往保定就正在制作的雕塑造型,进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推进了工程的进度。 6月的保定,天气发霉一样的闷热。在雕塑车间我看到郭教授亲自现场指导,王富亲自修改制作。以往潇洒利落的雕塑大师都一反常态,变成了普通的泥工。郭老师像似工头,而王富老师简直就是个泥猴,满身全是泥和水。对我提出的修改建议,不厌其烦地进行改动。如实说我对雕塑艺术是外行,提出的建议有时候并不符合艺术表现的哲理,他们给了我耐心,给了我包容,也给了我学习的机会。 工程进展到9月18日,革命陈列馆、民俗文化馆的土建工程基本完成,雕塑群组进入安装和做艺术上的最后处理。工作即将进入馆内的布展程序。实物陈列成为最大的难题。由于资金不足,从网上收购征集的一些文物远不能满足布展的需要。如没有足够的实物布展,既便是陈列馆建的再好也只能是一座空房而已。无助时我再次想起求助我的学生――孙桂歆将军。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还习惯地坐在阳台上大口大口地抽烟。翻看着手机里的电话号码,每找到孙政委的名字时我都没有勇气按下。说也蹊跷,正是我为难的时候是他给我打来了电话。简单地几句问候,我开门见山进入主题。简略介绍了工程的进展情况后,说出了陈列馆缺少布展文物,尤其是战争年代使用过的军事器械。他马上说:这个事情在你上次和我提起之后,我已经做了安排,一直在等您的电话。只是我受命担任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副总指挥,时间紧,事也比较多,没有主动过问您这件事。现在你就把所需要的东西写个明细单,用信息给我发过来,我想想办法。老泪纵横的我只是说了句“谢谢您,沽源人民谢谢您。”从心里说,他虽然是我的学生,可他更是共和国的一位将军,是受命于中央军委担任大阅兵的副总指挥。一个小小的我在一位将军面前算得了什么? 几天过后孙桂歆将军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联系落实到四个部队单位,有呼伦贝尔军分区、北京卫戍区一师、二师、军事博物院,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陈列馆需要的军事文物。按照他的安排,我和季慧宝副乡长、杨晓光师傅驱车赶往呼伦贝尔军分区,边防六团驻地满洲里。我们一路奔波,日行1000多公里。到达目的地后受到了该部队首长的热情接待。从他们自己的军事展馆里拿出16件珍贵的文物支援了我们,其中一件文物价值就达3万多元。我们往返5天,行程4000多公里。季慧宝和小杨师傅付出了很多,他们最受累、最辛苦。为了确保文物安全,一路轮番谨慎开车。按孙桂歆将军事先安排,让我们顺便到黑山头舰队看一下。他很亲切地和我说,贾老师你带季乡长去舰队看看,他们来一次也不容易,我已经做好了安排,那里有人负责接待你们。我把这个情况和季慧宝副乡长说了之后,这位年轻的领导善意地谢绝了,因为他知道车上的文物比什么都重要。 从呼伦贝尔军分区运回文物后,我准备进京去面见孙桂歆将军,运回由北京三个单位支援我们的文物。去北京总是和去呼伦贝尔的心情不一样。我是一个已经退休的平民百姓,去面见一位将军级的高级领导,从级别、礼貌等诸多方面感到不妥和发怵。我找到了县委副书记张河军同志向他汇报,张书记对这件事非常重视,立即向县委主要领导作了请示。最后决定委派莲花滩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崔占泉,副乡长葛晓峰二位领导陪我进京。我们到了北京卫戍区受到警卫一师、警卫二师首长的接见和款待。师首长亲自陪同我们参观该师展览管,并允许我们按需要从他们的展馆内挑选文物展品。首长们的热情和大度让我更不好意思起来,再说人家完整的一个展馆,怎么可以随便把布展的文物拿走呢?换位思考,我们需要东西人家也同样的需要。在我犯难时孙政委给我打来了电话,他在电话里嘱咐我不要不好意思,既然来了就要把需要的东西拿上。他的话给了我们勇气,后来我们随同几位首长到了展馆库房,挑选我们需要的展品。崔占泉乡长和葛晓峰副乡长是很精明的领导,他们真的也敢下手,把堆放在库房墙角的东西几乎全部拿光了。从库房里出来我手里只拿着二件空刀鞘,从对面走过来一位很严肃的人拦住了我的去路。因为他穿的是便服,我也不知道他是什么级别的干部。我很害怕,旁边陪我的二位首长也不说话。我想这下可糟了,估计给孙政委也惹祸了。那位拦住我去路的人很严肃地问我,您手里拿的是什么?我很小心地说是刀鞘。他问我刀呢?我很害怕地说:我拿时就没有刀呀。他说,我没有问您是问他们。这时站在我身后的一位首长向前一步立正说:刀都在展厅里墙上挂着,是布展文物。那人最后说,你回去取下二把给他们带上,怎么能让地方的同志拿二把空刀鞘回去?天呐,这时我的心才稳稳地放了下来。又意外的得到了二把抗日战争时期使用过的大刀。 北京的10月,天气少了炎热,多了温和。金色的太阳西沉到天际,映出一道彩霞,我的感激也和彩霞一样通红热烈。进入晚餐时,孙桂歆将军从卫戍区总部赶来陪我们吃饭。落座后经介绍我们才知道,一直陪我们的几位首长,有的是政治部主任,有的是参谋长,都是大校以上军衔。拦住我去路的正是这个部队的主管政委。吃饭时孙政委告诉我原联系的军事博物院赞助的军事文物,因为管理政策的原因不能拿了,但由军事博物院副院长李洪海书法家,为我们丁庄湾革命陈列馆和丁庄湾民俗文化馆题写了馆名。这更是千金难买的珍品,我激动地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表达我对这些可敬人们的谢意。我向我的学生和几位首长深深地鞠了一躬,只说了一句:我谢谢你们,沽源人民谢谢你们! 晚饭后孙桂歆将军陪我们三个人到天安门广场看夜景,为我们介绍大阅兵的盛况和我们合影留念,并亲自为我们拍照,整整忙碌到夜间12点多钟。他的职位是多么的重要,时间是多么的宝贵,他也是将近60的人。按他的安排,次日他请我们吃早餐,在我们到达约定的地点后,在一个人挤人的小饭馆里,孙桂歆将军也和普通人一样正在为我们排队买饭,找桌位。亲自把一碗又一碗北京老店做的风味汤面,送到我们桌上。 一场秋雨过后,陈列馆外围的建筑群体,被雨水冲洗的干干净净。以察北骑兵支队为原型的“一路向北”标志性雕塑造型,位于丁庄湾的村口;以丁庄湾革命根据地军民紧密团结,共同抗战为历史背景的“众志成城”主题雕塑群,与“勿忘书台”坐落于陈列馆整体建筑的中轴线上。“根深蒂固”、“红色沃土”、“坝缘文脉”、“历史回声”、“乡愁依旧”、“坚定信念”等浮雕群组,均显得光彩夺目,庄严肃穆。“一根连五面,二点坐中轴。信念终不变,回声依乡愁”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在我编制出布展大纲后,黄生、王杰、张雅丽、王富加班加点开始对二馆室内进行设计布置,收集图片、撰写文本、电子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程序,都是在他们博大胸怀,皓洁的情愫里完成的。黄生将自己收藏多年、价值极高的“满蒙地图”无私地捐献出来。诗人修翠云老师远在天津,听说陈列馆需要军事文物后,专门到文物市场自费购买了旧时军用望远镜,从天津打快件快递回来。张雅丽、王杰、王富也自愿购买了文物捐给了陈列馆,季慧宝和郭志洲老人也把收藏的文物贡献给陈列馆。这是他们对这项文化事业的关爱,是他们最真诚的一点心意。 一个晴空万里的早上,太阳微笑地坐在水城东面的小山上。我整理着书案上的零乱,一个陌生的女士给我打来了电话。她在电话里很客气地说:“您是贾老师吗?”我问她您有事吗?对方在电话里说:“我想求贾老师一件事可以吗?”我也很客气问她是什么事,对方说:“我知道您很忙,也不敢轻易地打扰您,假如您能抽出时间,我想请您吃顿饭,听说您最爱吃莜面”。这我才定下神来,还以为是什么大事。就没有人找我办过什么事,因为我就办不了什么事。几句交谈后我才知道她是榛子沟村支部书记王文华同志。一位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的造林劳动模范。 当我问起请我吃饭的理由时,她很真诚地说:您为丁庄湾设计了陈列馆,我虽然不是那个村的,但这里的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我们也想开发旅游搞农家院,您也来帮我们做做设计。王文华书记的邀请给了我一个启示,让我知道在民间蕴藏着对文化事业的认同和热情。我们民俗文化馆需要的文物有了来路,发动民间捐助是最好的途径。当即我在网上发出征集民俗文物启示,拟定了三条征集办法。一自由自愿捐献民俗物件,二为捐献人颁发捐献证件,并享有捐献物的所有权和兼管权;三将捐献人和捐献物列入功德册,标榜后人以示纪念。这三条办法得到了白锐华书记的赞同和支持。 出于对事业的忠诚,我最先召开家庭会,动员所有的亲人参与民俗物件的捐献活动。我的家人们也给了我理解和支持,凡是家里有的尽管拿走。我二弟将祖上传下来的清代老柜捐给了民俗文化馆,我的侄儿除把自家的东西让我拿走外,又在村里为我收集了很多东西。我内弟的老家我去大翻腾了三天,凡是能用的全被我拿走了。有一条我岳父曾经穿过的老羊皮裤,内弟珍藏了多年,那是老人留给他唯一的念想,也被我拿到了民俗馆。我的朋友、我的团队,都积极参与了捐献活动。原政府事务管理局副局长韩秉谦,从家里拿出了三件祖上传下来的老罐,他的同学张树青也把珍藏多年,民国时期的民俗物件做了捐献。团队的郝艳芳老师淘换到的老升、樊桂云老师收集的老电视机、张艳东作家收集的老尺、关继华大姐收藏的老水杯、沽源文物鉴定专家张玉龙老师收集的旧水缸也都奉献给民俗馆。 一路走来,我有了许许多多的感怀,若说在这项文化事业中我有了成就,倒不如说我多了见识,受到了教育更为准确。在征集革命历史文物和民俗物件的这些日子里,让我真正的认识到我们沽源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心地是那样的淳朴、善良,胸怀是那样的真诚、博大。他们对文化事业的真诚和热爱并不比我们差。武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陈列馆土建完工后,开车和我深入乡村收集民俗物件。他起早贪黑奔波25天没有要过一分钱,并且动员他的家人、亲戚捐献民俗物件。就他大兄哥一家捐献的物件有10几多件,他自己收藏的牛车老油瓶也捐给了民俗馆。我们在小河子乡羊库伦村刘占明大哥家,寻找到老手艺人“把碗匠”的一副“挑担”,准备把这件文物买下来。这付“挑担”被三顿多煤挤压在小煤房的墙角。刘占明大哥不在家,刘大嫂帮我硬是把三吨多碎煤从小房内倒到院内,把“挑担”拿出来。当我把100元钱递给大嫂时,大嫂根本不要。她很动情地说:这个东西也不值钱,放在这里早晚也是烂,放到你们哪里能保护下来,让现在的年轻人看看,让他们知道在早些年物资不象现在这么多,想买什么就能买到什么,那个时候东西少,人们也没钱。就靠这些手艺人把破了的家具钉好,补好、修好。是这些手艺人走村串巷维护了人们生活的需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的日子过好了,不应该忘记过去,忘记那些手艺人。多么平凡的大嫂,又是多么不平凡的思想境界。草原十月的秋风揉碎了年月的时光。融进了火红的夕阳。乡村里的大哥、大嫂们的情怀也在夕阳里火红,在夕阳里绽放。 2015年11月5日,革命陈列馆、民俗文化馆室内布展完毕。18日县委书记郭有河、副书记张河军、组织部部长李贵军、宣传部部长李春玲、县委办公室主任史文学等人组成的集体领导班子,会同莲花滩乡党委领导班子及相关科局领导成员对工程进行考核验收,给予了高度评价。25日正式向社会各界开放使用。 陈列馆、民俗馆历经从奠基开工到布展完毕,历时123天。在这123天的日子里,我和我的文化团队始终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工作不分份内份外,只要工作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樊桂云、张沫末、马艳民、温秀荣、修翠云、关继华、张瑞明等都为陈列馆文本的撰写做出过贡献,有的直接撰写稿件,有的为稿件提出了珍贵的修改意见。特别值得感谢的是邯郸第一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李哲峰老师(沽源人,在沽源一中毕业,大学毕业后到邯郸一中任教),沽源一中英语教师魏月萍老师,还有李勇同志。李哲峰老师在回乡度假期间为陈列馆勿忘台撰写了稿件。魏月萍老师为陈列馆文本前言作了英语翻译,李勇同志参与了校对。他们也加入我们沽源文化团队,积极参与沽源的文化建设工作。为丁庄湾革命陈列馆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2015年的冬天来的很早。农历的霜降刚过,大雪就开始封山,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编纂《红色沃土》书稿上来。编纂《红色沃土》书稿,是“红色沃土莲花滩文化工程”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文化团队的老师、作家、诗人一直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了调查、采访、挖掘、整理一系列的繁重的工作任务。他们头顶烈日走到田间地头,采访知情老人,冒着风雨走进乡村老户,调查走访不计其数。从2015年3月25日接到撰写的任务后,到2016年4月15日限定的截稿时间,长达13个月的日子里,我们文化团队的老师、作家、诗人,想安心地过一个休息日,都成了期盼和奢望。2016年4月15日,所有设计的编纂篇目内容全部脱稿,按时送我审稿。也许是年龄的缘故,我精力不足,视力下降,再是我操作电脑有限,校稿排版很困难。作协主席张沫末利用业余时间帮我整理稿件编辑排版,樊桂云老师主动帮我校对稿件。一寸光阴一份热,一步艰辛一腔血,我的学生、我的朋友、我的团队为了这项文化工程付出了爱心,付出了劳动,付出了心血。 坝的广阔胸襟,拥抱着我们沽源文化团队,拥抱着我们沽源的作家、诗人。沽源文化的史册里也会永久留下他们微笑的面容,深深地脚印。 皓洁的月色开始有所收拢,安静的夜里出现了一排排高楼的倒影。在这飘飘洒洒的思绪里,我还仍然忘不掉那些给予这项文化工程支持和关爱的人们,还有那些许许多多没有提及他们名字的人们。 沽源的土地少了谁,还一样的肥沃。沽源的历史少了谁一样的悠久厚重,沽源的文化事业没有我一样的绚丽多彩。但我确实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未尽的事业,未了的情结。 无眠的夜,我的思绪像决堤的海,我期盼着又一个文化工程的启动,期盼着我的团队一如既往和我相随相依,一路前行。更期盼着我们沽源文化团队再多一个人,再多一个人…… 2016年10月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