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号是一个辖区人口不足3300人的一个小乡镇,横向对比,其经济社会各项指标类似南部地区的一个村,之所以建制为乡镇,源于其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因一个文化工程,才对这沽源三大“百年古镇”之一的民族乡有了更多了解,极具传奇色彩,不再如民谚所说的“四个大队,七个村,八个民族,十户人儿”所能概括和注解,这样的注解或许只是盲人摸象的盲目和浅知。 民谚所说的“四个大队”是1961年改制大二号公社时沿用历史的说法,实指四个行政村;“七个村”则是指自然村,自然村的形成与其民族信仰和人口来源相关,同类聚居所至;“八个民族”是说辖区内共有汉、回、满、蒙、朝鲜等八个民族融合共居,世代和谐共处在这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回族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十户人儿”是以辖区居民姓氏为主的分类泛指,以回族姓氏的白姓、马姓和戴姓为主,加之其他民族较多的姓氏或较大的家族,约十种。 大二号乡从1953建制以来,历经风雨变换,其间,经历了分分合合的行政调整,多有变更,但终没改变其作为本地区回族主要聚集地以及民族融合文化源的历史地位。1984年重新建乡镇建制后,再无更改,也适逢改革开放,历届党委政府多方位发掘其地处“两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三市(张家口市、承德市、锡林浩特市)”交汇地的地理优势,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谋求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惠民工程改善民生,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使其经济社会得以全面健康发展。 如今,老百姓的日子早已超越“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的农民幸福生活的传统标准。为直观反映大二号农民的生活现状,依据其政府工作报告数据,编撰一个“三字经”顺口溜,以直观描述其经济社会现状:一家人,三四口,求发展,跟党走,年纯入,两万五。种植业,调结构,有良田,三万亩,水浇地,超半数,种蔬菜,一万五,效益高,能出口,多余田,流转走。养殖业,观念新,转模式,久而精,建园区,育良种,推舍饲,固草本,牛存栏,已过千,羊存栏,近一万,论增收,一千五。旅游业,刚起步,民族街,有远景,百年镇,民族风,清真寺,回族情,肉联厂,纯清真。讲民生,献党恩,低保金,济贫困,惠农补,一卡通,新家合,病有保,新农保,能养老,自来水,水泥路,改危房,政府助,重教育,有出路,多民族,一家亲,讲信仰,传精神。顺口溜只是个概括,难具其方方面面的发展和进步,需逐一展开描述,方知全貌细节。 先说种植业。全乡共有耕地3.07万亩,加之开荒瞒报部分,毫不夸大,人圴至少十亩耕地,其中,一半流转承包给现代农业经营者,农民除能拿到高租金外,空闲时间还可反聘打工,更为主要的是可以借用客商资金和技术加速推进高效、节能、集聚以及规模化、企业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进程。因此,全乡至少三分之二的耕地在短期内改造为水电配套的水浇地,不再“看天吃饭”,以最为科学快捷的方式优化了生产资料,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此外,农民自己经营的剩余耕地,多用于蔬菜、马铃薯等高效高产作物种植。种植业结构的合理转型,利国富民,看似简单的变化,实则源于政府和群众的多年不懈努力使然。 再说养殖业。种养同步,互补共赢,也是大二号乡农业发展的另一显著特点。大二号回族乡历来为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全乡拥有1.87万亩的草场,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些年,为涵养植被,保持生态平衡,改变传统粗放养殖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政府强力推行舍饲养殖业,并不断的改良优化畜种,建设养殖小区,使畜牧养殖业逐步实现生产方式由院到园,养殖规模由百到千,经营方式由零到整的转变,养殖理念也实现了由单纯追求数量向提升质量效益的转变。这里用“牛存栏,已过千,羊存栏,近一万”来概括大二号畜牧业的发展,只能说数据和结果如此,难述其发展过程,实为不够全面,只能以点代面的去理解了。 励精图治,只为民生。大二号乡历届领导班子,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终极目标,近些年,随着乡域经济的日益壮大,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尤其是近三年以来,通过争取政府性项目的支撑和引入民间项目的龙头带动,累积投资已超千万元, 在水、电、路、房以及教育、医疗、民政、文化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和发展。 如今,走进大二号,车行水泥路,房屋换新颜,居室家电全,人勤市场繁,到处显露着民族融合,政通人和,和谐发展的新气象、新风貌。这里的发展势头和潜力,着实让人振奋,催人奋进,生机盎然。不由的想起用毛泽东的一句诗词,作为对这个百年古镇---大二号的祝愿: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