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家专栏 > 张占斌 >

过年

时间: 2024-03-27 08:55 来源: 未知 作者: 张占斌 点击:
  2024年春节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近日在今日头条《大野无疆平台》上,拜读了赵永江老师《淡去的年味》一文,我深有感触,今昔对比,浮想联翩,撰此拙文,以飨读者。
  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可能是年过多了的缘故,有时怅然若失地感觉到过年那种激动之情与童真之趣是越来越索然无味了,为什么呢?总觉得过年就要有一种区别于平常生活的新气象、新感觉,亦或有一种让人期盼早日到来的兴奋与激动,尤其是曾经在农村老家过年的那种欢乐祥和的年味是很难体会到了……
  现在真不知道是年过多了从心里感到“腻歪”了,还是过年的“花样”与时俱进地跟着时代悄然变化了。现在过年不仅“新意”少了,年味淡了,就连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弥足珍贵”的传统年俗不经意间有的淡忘了,有的淘汰了,有的“扼杀”了……随着岁月年轮的更替,一些已经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年俗”,已成为老百姓心中割舍不下的浓浓乡愁与久久怀念。
 

 
  放炮仗。那股浓浓的甚至还带有香喷喷火药味、名目繁多、价格不一的大炮、鞭炮、花炮、礼炮……二踢脚“咚、咣”划破夜空的响声预示着春节将至,噼噼啪啪的鞭炮声释放出过年的喜庆味道。而近些年禁放烟花爆竹,仿佛一堵无形的墙把年和年味隔开了,同时也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沿袭下来最古老、最重要、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第一大节”——春节放炮仗的习俗给“扼杀”了。
  过去在农村老家过年,每年除夕凌晨三至四点左右,先是听到“二踢脚”零星的炮声,紧接着便是家家户户燃放各种各样烟花爆竹发出噼里啪啦、响彻云霄的声音。从窗外望去,整个村庄的上空烟雾弥漫,烟火交织,或明或暗,把你从酣睡中猛的惊醒,虽说是惊醒,但你一点也不会气恼,因为炮仗声告诉你今天是过大年的第一天,该早早起床笼旺火、放炮仗、拜大年了……于是,我便像鲤鱼打挺似的从炕上坐起,一边急急忙忙的穿着母亲早已准备好的新衣,一边嘴里吃点零食或者含颗糖块再准备下地。母亲说大年初一早晨起床下地前不能“空口”,这样来年才会吉祥顺利。反正母亲说的话对我来说就是“金口玉言”,我也不去考究它的真伪,便虔诚而恭顺地照办;还有天不亮时洗脸、漱口或倒水,只要是与水有关的事项都要格外小心,千万不能将水洒溅在外边;也不能随便揭开屋子里那几节红柜的柜盖,尽管柜子里放着我们早已垂涎三尺,只有过大年才能享用到的糖块、红枣、黑枣、葵花籽,还有招待客人用的几包“红满天”牌香烟,当然也少不了母亲早已为我们姊妹准备的每人几毛钱的“压岁钱”,这些只有等到太阳出了地平线露出红彤彤的笑脸,我们姊妹几人便迫不及待地向父母亲拜年问好后,才开始揭柜盖、取食品,烧火做菜下饺子……以迎接三五成群、络绎不绝来家里拜年的大人和孩子们……
  哎!说到过年放炮仗的话题,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现在的俄乌、巴以战争和红海局势。这些国家和地区此起彼伏几乎天天在“放炮”,但他们的“放炮”不是我们过年燃放的吉祥喜庆的炮仗,而是在战火纷飞的隆隆爆炸声中夺走宝贵生命的“炮杖”,那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生灵涂炭,平民们尤其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扪心自问,尤其夜深人静时仔细想想,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时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发展,日益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现在我们生活在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是多么的幸福!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
  试问这些因战争带来“放炮”的后果怎样呢?答案是肯定的。它不仅污染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严重破坏了人类休养生息的安全环境,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那些血雨腥风的国家和地区,每天都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绝望无助和饥饿病痛的呻吟中死去。联合国、国际社会、人道主义援助……尽管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都做出了最大的和不懈的努力,但目前因战争带来的“放炮”声仍持续不断,甚有愈演愈烈之势……
  试问维护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由谁来承担?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在翘首以盼甚至望眼欲穿。随着2024年中国“龙”年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人民期盼通过庆祝新年“放炮仗”来驱走战争“年兽”,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吉祥;祈盼战争的隆隆炮声离人类越来越远……
  话题有点扯远了,这里不再赘述。
  书归正传,接着再说说庆祝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年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不仅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情深义重的“文化之年”。它承载着中华文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与思想精华,彰显着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所以,温柔敦厚的过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根脉的赓续传承。
  随着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的推进,中国过年的庆祝活动也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全球有华人居住的每个角落,庆祝新年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是不是中国庆祝过年要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接轨?将中国古老文明与世界文明进行深度融合与交流互鉴?我不是专业学者,一介草民岂敢妄谈。另外,我也没有“周游列国”实地考察,所以对国外或国外华人庆祝过年是否“放炮仗”等知之甚少。
  通过新闻媒体得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庆祝农历新年,各种年俗也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过年也成为全体华人共同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中国的春节已成为跨越地理和文化界线的全球性庆典。朝鲜、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将春节(农历新年)作为法定节假日。春节正在不断走向世界,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
  现在,我国部分地区把禁放烟花爆竹立下了规矩,出台了一些具体明确的规定,今后随着国家加大对环保工作的监管力度,是否对过年禁放烟花爆竹予以立法?我们拭目以待!
  我的家乡虽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了,但庆祝过年自然还会有别的形式,过年总不能是放炮仗一种“味道”吧?下面为您盘点一下过年的其他味道,哎!细品过后还是不知跑哪儿去了?
 

 
  写春联。过去坝上农村地广人稀,家家户户都围有一处面积大小不一的院落。农村文化人少,尤其会写毛笔字的人更是稀缺。每年进入腊月,村民们便从村里的“供销社”(大集体年代每村设一个供销合作社,简称“合作社”)买上几张红纸,让村里有文化的人去代写春联,村里所谓的文化人多数是指村里的教师,由他们来完成这项光荣的“公益性”事情,对此我是身有感触。因为我父亲曾经是村里的民办教师,每年进入腊月就开始给村里家家户户写春联,最忙时白天写晚上还要加班写,有时忙的连饭都顾不上吃,地上、炕上、柜上,里屋、外屋……家里的“空闲地”都摆放着刚写好凉晒的春联,我站在父亲身旁一边帮忙裁红纸,一边倒墨水,一边摆放春联,一边观看学习。时间久了,便手里痒痒,拿起毛笔像模像样地跟着父亲写起了春联,那浓浓的墨香、暖烘烘的炉火、满眼红色的春联……是啊!一支小小毛笔书写着我童年的梦,也悄然地改变着我的人生航向,更充盈了我记忆中满满的、幸福的过年味……现在社会进步了,科技发展了,文化人也多了,尤其是印制春联的设备更先进了,村民们根本用不着再请文化人写春联。一进入腊月,随时随地都可买到各式各样的春联、年画、窗花和灯笼等。所以,村里过去写春联的文化人也“笔墨入库,改行转业”了。
  朋友!您是否与我有同感?每逢过年家家户户贴春联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我们享受从买红纸到“人写春联”、贴春联的整个过程,进而去品赏沁脾润肺、温馨快乐的浓浓文化年味是“机制春联”无法替代的啊……
 

 
  杀年猪。过去坝上农村每年进入腊月都要杀过年猪,这已成为必不可少的又一项“年俗”。那些年,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落的猪圈里喂养着一、两头大小不一的“黑毛猪”,这种猪的肉质细嫩,吃起来口感好味道香。一般情况下,家境宽裕些的农户过年前都要杀一口,生活条件相对差些的农户舍不得杀,便把一年辛辛苦苦、哩哩唠唠喂养大的活猪卖出去,来换些过年急需的零花钱。
  杀年猪从进入腊月开始,高峰期是“腊八节”前后。一是“腊八节”前后天气最寒冷,能冷冻住猪肉、骨头和下水;二是临近年关,家家户户备用的猪饲料也基本消耗尽了,且猪生长了一年时间也该“出栏”了;三是临近过年杀猪,还能留存住一部分猪肉、骨头和下水,如果猪杀的早了,还没等到过年就会把一口整猪给“咪西”完了。村里开始轮流杀年猪,今天我家,明天你家,后天他家……一直持续到腊月的农历二十三(小年)前后。据民间传说阴历“小年”这天,“灶王爷”要上天说好话、演好事,护佑家家幸福、户户安康。
  记得杀年猪的那天凌晨,天还黑咕隆咚,母亲便悄悄的起床开始忙前忙后了,她坐在灶坑里“叭嗒、叭嗒”地拉着风箱,满屋子里雾汽弥漫,过了很长时间母亲才烧开了满满一锅水,以备褪猪毛用。父亲一大早也进东家走西家,邀请了六、七位左邻右舍的亲朋帮忙到猪圈里抓猪捆猪。不一会功夫,那头肥猪便哼哼吱吱地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被抬出猪圈,先是横放在院子中间早已准备好的桌子上,这时杀猪师傅开始上阵耍“手艺”了,只见他手持一把一尺多长、明光锃亮的杀猪刀,猛地从猪脖子斜插进猪的心脏里,猪便从狂叫乱跳慢慢地“不言不语”了,不一会就停止了呼吸。之后,把死猪抬进屋里,放到热水锅上面早已摆放好的一块结实木板上,大家开始七手八脚地给猪褪毛净身,之后又将猪抬到院子中间的桌子上,给猪开肠破肚、割头去蹄、翻肠洗胃、骨肉分离……我和一群小伙伴久盼杀年猪这一天,也跟着父母亲早早起床,跑前跑后像个“跟屁虫”似的观看杀年猪的全过程,全身心地融入到一年甚至几年才能见到的一次杀年猪带来的紧张刺激和吃猪肉“大烩菜”那种香喷喷、美滋滋的年味中。从抓猪到把整个猪收拾利落,直到吃罢母亲熬炖好的“杀猪菜”才算结束。当时我们一群小伙伴看杀年猪的过程真是心惊肉跳,尤其是猪圈里抓猪,人在后面穷追不舍,猪在圈里横冲直撞,猪“气急败坏”地瞪着眼睛,嘴里喘着粗气流着白沫,甚至屁股后面还哩哩啦啦地拉着屎尿……我真担心猪气急了,会不会猛的掉转头咬人一口?再看下杀猪的场面,猪横躺在一个不大的木头方桌上,我的心早已跳到了嗓子眼,担心猪忽然用力过猛,会把捆它蹄子的麻绳给撕扯断了,那麻烦可就大了,一是所有人满院子里还得继续“围追堵截”来抓猪、捆猪;二是猪会不会翻起身来把围杀它的人们给反咬几口?……我时常会梦到杀年猪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遐想着猪一旦反咬人那将是怎样一种可怕的后果呀……当时我真是为父亲捏了一把汗,当然更是被杀猪师傅们的勇敢精神而佩服的五体投地。刺激、好奇、有趣、兴奋,使我们一群小伙伴久久不肯离去……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儿时我认为“猪反咬人”杞人忧天的事情,现在每每想起来,自己禁不住笑出了声。因为至今我是既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猪反咬人”……我想这应该就是童真无邪最真实的写照吧?所以,只有童真无邪的追梦少年才会更深切地感悟过年带来的无穷乐趣!
  俗话说:“狗急跳墙”“兔子急了也会咬人”,何况又是一头几百斤体重又没有“头脑”的猪呀?它愤怒了可管不了那么多……一场杀年猪“好戏”真是胜过电视里赵忠祥老师解说的《动物世界》节目那样的精彩,是那么的真实具体和有趣过瘾。我想为什么坝上农村“杀年猪”的年俗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这也许是老百姓庆祝过年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弥漫着浓浓年味而最真实、最生动和最具体的表现吧!
  还有呢!母亲叫杀猪师傅把猪身上的那块“槽头肉”割下来,与土豆、元白菜、胡萝卜等熬炖了满满一锅“杀猪菜”,并将这锅菜一分为三。一份招待犒劳杀猪师傅们,一份送给村子里的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剩下一小份才留给家里人吃。杀猪师傅们从早到晚辛苦一整天,还有父亲早早的把家族中德高望重的祖辈,还有父辈们请到家里,大家紧紧地围坐在一盘热乎乎的土炕上,美美地享用着母亲辛苦一年的“劳动果实”,大家举杯推盏,说话声、欢笑声,肉香、酒醇、旱烟味.……所有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可谓声味俱全,但也“芳香扑鼻”,这也应该算是一种特殊的“年味”吧!朋友!不瞒您说,也不怕您笑话,我从小就闻惯了农村泥土气息中夹杂着人与牛、羊、猪等“六畜”共生存而每天散发出的那种“香喷喷”的混合味道,至今我还在梦境里寻寻觅觅、觅觅寻寻,但滋养温润我长大的那种混合气味和浓浓年味是再也嗅不到了……
  亲友们围坐在炕上,几杯零打白酒下肚,一个个渐渐地进入了忘我的境界,再加之因常年忙碌,大家难得一聚,便畅所欲言地谈天说地,来分享着一年收成的喜悦,盘算着明年的种养计划,互相祝福着孩子们的学习、婚姻和家庭生活等情况,频频举杯,互敬互祝,期盼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农民自给自足、“自我陶醉”式庆祝过年的情景,使我不由得想起上古时期《诗经》里的一首【击壤歌】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歌谣不正是对农民过着自给自足、自我陶醉那种无忧无虑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吗?
  在当时农村生活很不富裕的年头,只有等到过年时才能享受到的“杀猪宴”,一顿平平常常的杀猪聚餐啊!真是温暖了农村家家户户的小屋,拉近了亲朋们之间心与心的距离,那种散发出芬芳馥郁的过年味道,更是传递出人间的真善美,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020年底,生我养我并见证我成长的村庄已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了,村子里的房子全部拆掉复垦成耕地,村民们都搬迁到了新建的集中安置区的楼房里。您说村民住上楼房了还能在楼下一家一户地建圈养猪吗?现在村民们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吃喝拉撒的生活用品大多是用现金或手机微信来购买,且所需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在市场上是目不暇接、应有尽有,“线上线下”都可买到,村民们的生活真是方便又快捷,用老百姓的话说:“舒心又舒适”。尽管这样,老家过去那种家家户户杀年猪迎新年的味道,只有在我日思夜盼的睡梦里,只有在我长长久久的记忆里,只有在村民渴盼怀旧的眼神里……

 
  炸年货。过去坝上农村老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了,标志着过年真真的拉开了序幕。“炸年货”既是一项满足村民“食欲”的重要活动载体,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过年“年俗”。所谓“炸年货”,就是用坝上过去普遍种植的胡麻压榨出的胡麻油,来煎炸麻花、果蛋子、麻叶子,还有黄米面年糕、白面油饼、蚕豆等,顺便还要压制煮熟几十斤左右的土豆粉条。对于这项看似平常的习俗,老百姓是很重视也很讲究的,也确确实实是家家户户离不开的。因为过去那些年代,农村的物资和文化生活很匮乏,所以家家户户才把一年积攒下来的白面、麻油、山药粉(土豆粉)等食材,等到过大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才拿出来烹饪享用。为此,左邻右舍的亲戚街坊互相帮工,每天一家轮流转,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九才结束。其实,炸年货、压粉条与杀年猪套数差不多,只不过是干活的“主角”变了,杀年猪以身强力壮的男性为主,而炸年货、压粉条一般是“清一色”的家庭主妇,由三至五人或五至七人组成,提前约定在某一家集合,便从早到晚、有条不紊、喜庆祥和地忙碌一整天,大家一边唠着家常话,一边干着手中活,说说笑笑,气氛祥和温馨,那种场面与其说是干活,还不如说是一种享受。忙碌了一年的农村人,利用过年之际,渴盼回归家庭,享受亲情,享受生活,来分享一年的收获喜悦。以此相互交流情感,期盼平安健康,互祝生活幸福的一个接着一个的家庭“party”。
  炸好年货后,开始压粉条。所谓的“压粉条”:就是先把土豆粉用温水和成面团之后把一个木制的饹烙床固定在大锅上,由两个人在锅边轮流压着饹烙床的长柄,这样粉条便从饹烙床下面缓缓流进开水锅里;还有一人用笊篱在锅里搅拌粉条,等煮熟后用笊篱捞出来;还有一人坐在灶坑里拉风箱烧火等工序,大家互相密切配合,一番过年喜庆气氛氤氲弥漫……这时我们姊妹几人,每人手里拿着碗和筷子,眼巴巴地瞅着锅里冒着白气,“咕嘟、咕嘟”地翻滚着的一根根细长洁白的粉条,等粉条每煮熟一锅便用笊篱捞出来,先放到冷水盆里凉着,之后母亲便熟练地从盆里捞出粉条,再把粉条缠绕成一团一团的,并排列有序地摆放在面板、筛子和蒸笼等一切可用的物件上,同时母亲给我们姊妹每人捞上一碗粉条,再给碗里放上盐和葱,倒点麻油和食醋,或从大瓮缸里盛些酸菜汤倒进碗里,那碗粉条美滋滋、酸溜溜、软乎乎的香甜爽口劲呀!真像似“猪八戒吃西瓜——囫囵吞枣”,一碗光滑柔软的粉条,根本用不着牙咬舌嚼,往嘴里一拔拉,还没等感觉到啥味道了早就咽到了肚子里。
  还有,母亲把前几日用甜菜熬制成的一盆“糖稀”端出来,让大家把炸好的年糕、麻花、果蛋子等蘸上“糖稀”吃,俗名虽然叫“糖稀”,但“糖稀”是真不稀呀!我至今仍疑惑不解,这“糖稀”两字出自哪里?有什么典故?谁起的这个名称?为什么不叫“糖稠”?……这“糖稀”可真是又稠又粘,粘手又粘牙,有时稍不注意哩哩啦啦流的哪儿都是,还擦不掉抹不净,吃时弄的嘴上脸上红一片、紫一片、粉一片的,但它里边含糖分极高。回忆过去蘸吃“糖稀”的那个香甜劲呀!真是胜过原汁原味的蜂蜜。不一会,母亲又把前几日杀过年猪的猪肉与刚捞出锅的粉条和干豆角丝、元白菜一块熬好的“大烩菜”,给每人盛上满满的一碗,大家又是紧紧地围座在一盘热乎乎的土炕上,男人们喝着大队自酿的高度纯粮食白酒。当年在离村庄南三华里左右叫南梁的地方,筹建了一个集体养猪场。大队安排专人在场子里一边养猪,一边“研发”酿酒工艺,用喂猪的红高梁和玉米等烧制成的,最低应该在60度的超烈性浓香“散白酒”,以此亲友们来共享“炸年货”带来的“丰盛”晚餐。
  朋友,您试想下这顿晚餐香不香?美不美?您是否也想置身其中一探究竟甚至一醉方休呢?……
  好惋惜呀!现在农村一大部分村民搬迁出来了,有的住着楼房,家家户户用上了家用电器,农村的大院没了,大炕没了,大锅没了,猪圈更没了……各家各户住上楼房后,每天把防盗门一关,有的村民手机一端,茶茗一品,坐在屋子里一天“不挪窝”。各家各户是你干你的,他干他的,我干我的,所以很难看到街坊邻居三五人结队聚在一块炸年货、压粉条了,就连过去在一起玩纸牌、吊骰子、押小宝……的娱乐“年俗”——“耍钱”,也越来越难凑场了。有的村民为此感慨地说:“就是有心想干这些事,现在住进楼房里,哪家有那么大的地方和过去的那些干活设备呀!”
  哎!喜忧参半、欣慰又“讨厌”的楼房啊!成了一大部分村民绕不过去的“心结”。欣慰的是村民住上楼房后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冬季再不用生炉子、掏炉灰、砸煤、砍柴的“受罪”了……最让村民满意的是冬天上厕所蹲坑不再冻屁股……优点确实多多。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有些农户住在楼房的三层以上,如果没有电梯,对于老年人、身体残疾等生活不便的人来说是最挠心、最麻烦的事,他们一旦上楼回到家后就不愿意再下楼,因为上下楼爬楼梯累的喘不上气,严重者还得家人搀扶或者用轮椅抬上抬下,所以干脆将自家楼门一关,就连对门家比如着了火、跑了水那种“水火无情”的大事也不知道。平时对门住着的两家人,出出进进也只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说说话,何况又不在一幢楼房或一个楼层居住的人,相互之间走动来往的更是少之又少,好的是现在通讯方便,随时随地能够用手机联系,但手机联系怎能代替人与人之间见面后那种“零距离”嘘寒问暖和亲切自然的交流更好呢?还有……您说住楼房与住平房相比,楼房是不是让一些习惯了住平房的老百姓很“讨厌”呢?它与住平房相比好像更加的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淡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更淡化了过年那种浓浓的年味……
  2023年春节前夕,我携妻儿回农村老家拜年,在我五爹(方言,也称五叔或五伯)家住的二层(70平米)的楼房里吃团圆饭。没有煤气,没有大锅,当然更没有大炕。炒菜用电磁炉,煮水饺用电饭锅,那个饭菜供不应求的情景呀!那个人稠地窄的拥挤呀!……真是让你感到心口窝堵得很,一言难尽。再加上我叔伯兄弟和妹妹几家也回到老家过年,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吃饭,本应该团团圆圆围坐在一块吃饭,没办法只能分成三拔:饭桌、茶几和床上。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蹲着的,还有等候下一拨儿再吃的……朋友,您说上述这些与过去在农村过年相比,是不是无形中将年味冲淡了许多许多……
 

 
  贴春联。临近过年腊月二十七、八左右,家家户户开始“新桃换旧符”,张罗着贴春联挂灯笼。您可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来看待或理解“贴春联”的意思。其实它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文化底蕴很厚重,寓意也很深刻。表象直观地看就是老百姓说的:“贴春联就是纸糊大年”。只有“纸糊大年”“糊”出水平、档次和新意,才能把整个村庄装扮的流光溢彩、万象更新,才能营造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红火火过大年的喜庆气氛……
  贴春联包括给屋内贴和屋外贴。屋内主要是贴年画、粘窗花;屋外主要是贴对联、挂灯笼等。贴春联的那一天,又是全家老小忙得不亦乐乎的一天。我家好像是约定俗成,自然分成两组,是分工又合作,其乐亦融融。屋内贴是由母亲领队的“半边天”来负责,三个妹妹帮忙打下手;屋外贴是由父亲领班负责,只带着我一个儿子的兵。一大早母亲便做好早饭,吃过后紧接着在锅里用白面熬制了一大盆子贴春联用的“浆糊”。等太阳升起到离地平面几杆子高后,气温也逐渐升高,窗户玻璃上的冰霜也渐渐地融化了。这时母亲从红柜里取出几本磨边损页的《红旗》杂志(后更名为《求实》杂志)和《连环画册》,里面夹着数张各式各样的红纸窗花和做鞋帮鞋底的纸样子。那些年农村过年不时兴买窗花,市场上也没有卖窗花的。这些有历年过年未使用的旧窗花,但大部分是新窗花。刚进入冬闲季节,母亲就赶紧请她的一位在本村居住的、目不识丁的、裹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姑姑,用笔在红纸上画出花鸟禽兽等各种图样,之后母亲便在煤油灯或明或暗的光线下,用她姑姑不知何时送给她的一把特别精致的小剪子来“剜”窗花,一剪又一剪,一天又一天,一张张栩栩如生、各式各样的窗花像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母亲小心翼翼地把她的手工“作品”,寄放在父亲当教师从大队或学校拿回家的书刊夹页里,以防把窗花揉坏撕乱。现在我把母亲留下的那把剜窗花的小剪子精心保存在家里,也把母亲剜窗花的美好瞬间永远铭刻在我记忆的长河里……


 
  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文盲姑姑,一位与共和国同龄,但仅念到小学三年级就被招回家拔菜喂猪的母亲,在没有任何人帮教的情况下,用现在时髦的词来表述就是:姑姑侄女,自学成才,珠联璧合,自主创新来完成这种至今让我折服、“打死我”也完成不了的手工剪纸作品!尤其是那位我叫姑姥姥的农村老太太,那时她的一双眼睛已早早的老花了,但对画窗花、鞋帮、鞋垫的纸样,还有画大人小孩的衣服尺寸等,都能做到与时俱进,眼看所及,脑有所思,信手拈来,真乃“心灵手巧”之人也!我不禁感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高手往往出自民间”,这是否可从我姑姥姥和我母亲身上折射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聪明智慧和精神力量?这怎么能是我一个十年寒窗“识文断字”的所谓国家干部比得上的呢?所以每逢过年时,我雷打不动地携妻儿回到老家跪拜在祖父辈的坟前,低头哀默,长跪不起,泣不成声……
  三个妹妹在炕桌上给窗花纸抹浆糊,轮流拿着窗花往窗户前运送,而母亲负责粘贴,她两眼目不转睛地盯着窗花,时而头也不回地喊着我们姊妹几人:“快看看贴得正不正?”不一会工夫,三间土房窗户的每块玻璃上都端端正正地粘贴上了一幅幅精美的窗花。此时我看到母亲那久经风吹日晒仍依旧漂亮的脸庞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们姊妹们几人也愉快地相视而笑了……
 

 
  贴年画。贴好窗花,母亲又从红柜里取出早已购买好的年画。那时的年画内容很是丰富,但最多的还是各个年代的毛主席画像。再下来就是一些各种各样的故事年画,如:《海瑞罢官》《铡美案》《西游记》《奇袭白虎团》等。当然少不了一些迎新年吉祥喜庆的年画,如:胖娃娃放鞭炮、农民庆丰收等等。有一年贴年画时发生件“糙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每每想起便羞愧难当。与我同村居住的大舅比我大三岁,当时都在村里读小学,我父亲是我俩的老师。那年我念二年级,我大舅念四年级。春节前的一天,我家里刚刚贴好年画,我与大舅一块玩耍回到家,我看着墙上的年画,便脱口念出了四个字:“软差大臣”。我把“钦”字给念成“软”了,话音刚落,我大舅便禁不住前仰后合地笑出声,嘴里还重复着那四个字:“软差大臣”,我下意识地知道念错字了,脸一下子涨的通红,这时在外屋忙碌的父亲听见后,进来对我笑着说:“兵子,念错字了,快查查字典。今后要牢牢记住每个字的正确读音,对不认识的字要多问老师、勤查字典”。这件事当时可把我给羞够呛了,其实我真的是不认识那个“钦”字,便瞎蒙成“软”字,弄出了笑话,这件事虽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但至今让我铭记于心,时时刻刻提醒我千万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成为错别字先生,更不要不懂装懂……
  这些五颜六色、内容丰富的年画把我家的小屋装扮的焕然一新,一下子烘托出过年的喜庆气氛,也让我从日复一日、百看不厌的年画中受到了满满正能量的教育和各种文化知识的熏陶,一幅幅年画不仅美观漂亮,还有情趣涨知识,伴随我度过了难忘愉快的童年……
  贴年画还发生了一件“奇怪”的现象,让我一生难以忘怀。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我帮母亲贴年画时,她不让我把墙上的旧年画撕下来,而是用新的年画罩住旧年画来粘贴。我和妹妹们好奇地问母亲:“娘,这是为什么呀?不是说辞旧迎新是用新的换旧的嘛?”母亲说:“你们不懂,用新年画来遮盖住旧年画,年年如此,越积越厚,说明咱家的日子过得也是越来越厚实!”哦哦……我顿时哑口无言,我与妹妹们面面相觑后猛然醒悟,不约而同地用敬佩和爱戴的目光看着母亲。几十年来,勤俭持家的母亲仿佛一直践行着对家庭“厚实”的期盼这句誓言,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勤劳善良的母亲啊!您一辈子都是那么的要强,一生没明没夜、受苦受累的干活,就是不想让咱家的小日子过得落在了别人家的后面,所以母亲用贴年画来祈盼咱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厚实,越来越红火。母亲虔诚的言行仿佛是一盏永不熄灭的航灯指引着儿女们勇毅前行,更鞭策着我们听党话跟党走,通过诚实劳动来过上她渴盼已久“厚实”而又美满的日子……


 
  母亲和妹妹们贴窗花和年画时,我和父亲也同时在屋外忙乎着贴春联挂灯笼。我在屋里先给每张春联纸的背面均匀地抹上一层浆糊,之后便一路小跑到院外给父亲送到手里。父亲紧贴着房屋的前墙,蹬着凳子一张挨着一张贴春联,还不时的提醒我仔细地瞅瞅春联贴的正不正?高低行不行?记忆中我家春联年年都有一些固定的内容,比如:欢度春节、春色满园、人勤春早、五谷丰登、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等,这些内容不仅是写春联的常用语,但也是父母亲从骨子里流露出对家风家教正确导向的真实反映;而贴在牲畜圈上的春联内容是:六畜兴旺、牛羊满圈、骡马成群等,更是那时我家从念“养羊经”走养殖路,逐步成为养羊“专业户”的客观真实反映;其他的春联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编写。时至今日,仍让我感到非常自豪的是:我家贴的春联在村子里显得是格外的耀眼醒目。
  这是怎么回事呢?俗话说:过年红火不红火、热闹不热闹就看“纸糊大年”“糊”的怎么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父亲是个教师,在村里属于有文化的人。父亲不仅会编写春联,还心灵手巧,比如:垒墙砌砖、打针修车、养殖种地、说媒劝架、当村支书……最拿手的是做数学应用题,对我而言那些不可思议的数学难题,我父亲都会想方设法巧妙地用划线段、设甲乙、打比喻等方式求出正确答案……至今我家里还精心收藏着父亲教我女儿和外娚,他亲自编写的一本厚厚《小数数学题解集》,在我心目中父亲是干什么像什么也能成什么。
  我家周围的左邻右舍贴春联,就是简单地把迎门联和一些大斗方贴在院子里的墙上就完事大吉了,自然是既快捷又省力,但贴出的春联仅是一种单调的红色。而我家贴的春联不论是颜色还是样式则是丰富多彩,等贴完春联后尽显满园春色、气象更新,马上给人一种过新年的愉悦感觉。为此,我父亲不仅认真研究琢磨,还不怕麻烦和辛苦,亲自动手精心制作。首先贴“迎门笺”。父亲让我从西向东把整排房屋的“房檐头”(房屋前坡露出头的椽子)数量清点准确,然后父亲让我和他一块编写祝福新年或励志进步或诗词格言等方面的春联内容,所编写的这段文字的字数要与房檐头的个数相等,然后由我把红、黄、蓝、绿、粉等各种颜色的大纸裁成15公分左右见方的“小斗方”,也叫“迎门笺”。之后父亲用中楷毛笔按照编写好的文字,一个小斗方只写一个字,等到把裁好的小斗方用完了,字也写完了。这样,我蹬着凳子端着一盆浆糊,父亲蹬上梯子一手拿着小斗方,一手抹浆糊,一个房檐头挨着一个房檐头的粘贴小斗方,不一会儿小斗方用完了,房檐头也粘贴完了,这样粘贴“迎门笺”就完成了。
 

 
  接下来是“挂钱儿”。为了更好地营造过年节日的喜庆气氛,我父亲还学会了在房屋和院落里“挂钱儿”这项传统的剪纸艺术。民间传说“挂钱儿”不仅能扮靓新年,更能“拒穷”。先是把各种颜色的大张彩纸折叠后并裁成20x30公分左右的若干张长方形小纸,并在纸的上半部剜出元宝的形状,下端剪成流苏状,之后把这些“挂钱儿”按颜色不同均匀地搭配开,再一张挨着一张粘贴在我家院子里的一根南北走向、长长的凉晒衣被的铁丝上,同时也粘贴在房屋和院墙已贴好的春联(斗方)上端,粘贴“挂钱儿”只把它的上端一小部分抹上浆糊,下端大部分是悬空的,随风而动,充满活力。尤其是到了晚上还能听到“挂钱儿”被风吹的“呼呼、沙沙”的响声。所以“挂钱儿”和“迎门笺”是我家贴春联增加的新鲜项目。为此,待全村家家户户都贴好春联后,我还特意沿各家各户偷偷地“观摩”了一番,结果不出我所料,唯有我家贴的春联不仅种类较多、新颖独特、质量上佳,还五彩斑斓、美观漂亮,在全村不能说独树一帜,也算开创先河。之后每到临近过年前,村子里的一些人家也逐渐效仿我家来贴春联了,也引来了村里大人小孩来我家“参观”学习贴春联。一件平平常常、家家过年都要贴春联的事情,让我感到了无上的光荣。我为有一位在村子里有文化、有手艺、有智慧、有威望、有口碑的父亲而感到欣慰。
  几十年过去了,在农村老家贴春联的往事让我记忆犹新。现在虽然年年也贴春联,但您说住在楼房里贴春联、粘窗花、挂年画能与过去住在农村老家平房的感觉一样吗?
 

 
  又值今年过年贴春联之际,我独自莫名的怆然,回忆起过去在农村老家贴春联的一件件、一幕幕、一桩桩往事,历历浮现在眼前。我不由得想起了含辛茹苦的父母亲在家门口眼巴巴地盼望着儿女们回家过年的眼神,我也不由得想起杀了“过年猪”后,父母亲一直舍不得吃的猪骨头和我最爱吃的猪下水,就等着大年三十“守岁”夜一家人团团圆圆时才下锅……


 
  哎!父母在家就在,爹娘在年期待……2023年8月8日那天,母亲继父亲之后也永远离开了她挚爱的儿女们和艰苦奋斗了一生的人世间。是啊!今年这个年让儿女们该怎么过?写到这里我早已泪水湿满巾……
  敬爱的父母亲,儿何时能再与您二老一块杀年猪、炸年货、压粉条、写春联、贴春联、看春晚、守旧岁、笼旺火、迎财神、放炮仗、拜大年呀!……儿何时才能亲口在您二老面前恭敬地问声:“过年好”!


 
  快了、快了,马上快到腊月二十八这天了,儿已准备好了您二老平时最爱吃最爱喝的食品、白酒和饮料等。那天一大早,我将迫不及待地携妻儿与妹妹们回到老家,跪拜在坟前与往年一样给您二老拜年问好:
  “大(方言,又称爸或爹)和娘过年好!愿您二老在九泉之下安息吧!愿您二老保佑儿女们健康平安,美满幸福!愿您二老下辈子还做我的父母……”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爆竹声声辞旧岁,雪花飘飘迎新年。”从庆祝过年的各种年俗文化活动中,我们不难窥见沟通天地的自然伦理、礼敬祖先的历史伦理、相亲相爱的家庭伦理、拜年庆贺的社会伦理,以及其中蕴含的时间更新意识与期盼幸福平安的理念。
  步入新时代,庆祝春节的年节礼俗在扬弃中得到传承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尽显了时代特色。这些年俗也真实客观地折射出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火热生活。做到了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尊重客观,喜庆祥和。彰显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也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热爱和平、追求幸福的智慧结晶。
  2024年的过年倒计时还有10天,您准备好了吗?……我通过洋洋洒洒地撰此拙文向您提前拜年啦!
  祝《大野无疆》大爱无疆,大美无疆,越办越好!
  祝大家过年快乐,阖家团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责任编辑:红枫)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