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作家专栏 > 鲁国强 >

转佛山下话湿地

时间: 2017-06-23 16:47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鲁国强 点击:

摄影:樊桂云

  你到过闪电河湿地转佛山吗?你拜过转佛庙吗?你了解这里沉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吗?
  漠南草原广万千,精华浓缩金莲川。三朝离宫风水地,神来之笔转佛山。转佛庙就在转佛山脚下,转佛山又处在金莲川腹地闪电河湿地中。
  闪电河湿地公园,位于河北北部坝上的沽源县境内。总面积4119公顷。是由河流,滩涂,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以及人工库塘组成的复合型内陆湿地。是距离北京最近,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湿地。其类型,景观和动植物的多样性在草原湿地中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222种;植物210种。是全球九大水鸟迁飞区,和世界候鸟八条迁途路线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又是小天鹅迁途的主要聚集地。曾被<寻找中国最美湿地>评为中国特色旅游湿地和燕赵最美湿地。
  不管你是"三公消费"的老江湖,还是"餐风露宿"的背包客,无论你是酸文假醋的文人墨客,还是浑身散发铜臭的土豪。凡爱好户外运动者不论你是那个阶层,对大自然的审美还是相同的。区别只是对人文历史认识的差别而已。有关这块湿地主要历史事件和美好传说以及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就几十年工作生活对这里的了解,认知,分享给大家。
  为什么叫转佛山,民间自有多种说法。较为认同的有两种:一说此山有灵气神似,其二是因山下有转佛庙型似。究竟是庙以山命名还是山以庙而显灵不得而知。凡自然景观大都是三分相像,七分想像。不过"灵"倒是真的。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从历史上看,沽源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在辽代太祖,太宗时佛教从渤海和云燕两地区传入辽国的中心,阿宝机建大辽国前俘获汉人在黄河上游龙化州建开教寺,天显元年(926年)渤海僧人崇文等五十人到上京建天雄寺传教。辽得燕云后,河北汉人也陆续来到上京。
  契丹在原始时代以白马与青牛作为互通婚姻两个部落的象征,天和地,白和青,马和牛,男和女等概念形成对立统一的两级,因此辽建国后,皇帝称天皇帝,皇后称地皇后。凡有大型祭祀活动或出兵作战都以白马青牛祭祀天地。由巫和太巫主持各种宗教仪式,而辽朝皇帝则举行祭山仪,岁除仪,瑟瑟仪。沽源鸳鸯坡下不但是辽朝的夏季捺钵地,也是肖后避暑纳凉地,并在附近建有离宫。据辽史记载:辽代契丹人对石头特别崇拜,是源于他们认为"石头无生无死"。就周边环境看,除转佛山外没有那座山是岩石裸露,并特点突出的。由此可以说肖后拜的山就是转佛山。
  金,天宝三年,太宗下诏进攻北宋。以完颜杲为都元帅。行军至转佛山下看到这里草丰水美,就连河水流经此都流连不舍,九曲百转不肯离去。想必有灵气。于是就效仿辽朝拜山,祈求此战大捷。就招呼手下摆开摊子折腾。拜完上马开拔时才发现马鞭被遗落在祭坛边。。这两上两下,才有了后来二围开封,俘获二帝这么一出。当然这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十二月,后太祖完颜宗望率兵夺燕京宋将降。并进围开封。久攻未破,次年宋钦宗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求和,金军北撤。八月金太宗再次进军,攻下太原,真定(河北正定)闰十一月两军会师开封,破城,北宋亡。金俘获徽宗,钦宗二帝北返。这在教科书中早有定论。
  传说,元代忽必烈主持漠南时,并没有篡夺汗位的野心和打算。一日他和汉臣刘秉忠离开白海行宫(现小宏城遗址)二人信马由缰来到转佛山下,下马登高,天蓝水碧,草原如海,远山如黛。看着弯弯曲曲的栾水古道引起无限遐想。不禁感慨道"真是灵山秀水啊"!这时刘秉忠指着弯曲的河流说更像条龙。又道"龙在我们汉人来说是天子的化身。就是皇帝"。忽必烈沉思不语。刘接着说道:"当今天下,谁重用士大夫,又能推行原有的治国之道,谁就能当中国的皇帝"。汉人知识分子的特点就是搞窝里斗。喜好搬弄是非。说者也许无心,但对抱有一统中国雄心的忽必烈来说,无疑是个启发。回到行宫后,忽必烈命刘秉忠在恒州(今九连城正蓝旗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岗营建营室房屋,三年后建成。称开平(即元上都),此后每年三月三都到转佛山举行正式祭祀仪式。并开启了他争夺汗位,南征西讨北伐的雄心。也成就了一个中国历史上三千万平方公里的泱泱帝国!之后蒙古将金莲川称为圣龙腾飞的地方。转佛山下白海行宫(今天鹅湖)一滩三湖便成了风水宝地。
  明代, 明成祖五次北伐两次出塞途径转佛山拜佛后大捷凯旋,并在边外(明长城)建立了大宁卫,开平位,东胜卫三个外围重镇。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刘福通从独石口出塞,一路焚城掠地。他狂妄自负,途径转佛山不听谋士建议,不信佛 ,不拜佛。最终也就是个未能成就大事的草莽。
  前两年县里来了一位领导,慕名来到转佛山。既是风水之地不妨也留下点什么,于是运一块巨石上来,大笔一挥"滦河神韵" 四个大字。结果年底因收受贿赂犯事被双规判刑。后经"百事通"看后说将石碑立错了地方,立进了佛的眼里。俗话说:百姓眼里不揉沙子,你往佛眼里揉石头那还能有好果子吃吗?虽然都说求财财旺,求官官升,但也要存善念!
  那么转佛山究竟有多灵。本人有诗为证:转佛庙里烧柱香,科长局长随便当。转佛山前磕两头,百万富翁算个球!
  原始人类对太阳已及风暴雷电,草木,山川,自然灾害等万物,都充满敬畏。为了祭祀万物生灵,就出现了为举行献祭仪式而建的祭坛。转佛山顶这座祭坛,大约建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在山的西北还有同一时期的一处半穴式房屋,及大型石器打造场。这是原始人类的聚落群,周边还发现多处墓葬。大多被盗。经考古人员多次考証发现,这里属北方草原的红山文化,同时也涵盖了夏家店的下层和上层文化。当时所居住原始部落,已完成了石器革命进入到父系社会,萨满教的雏形已经形成,从"古国"开始向"方国"迈进。
  一直以来,当地百姓认为是蒙古民族的敖包,祭坛是用石块一层层往上堆砌,每层往里收缩,其间都留有一定间距的平面,逐层变圆,非常规则有天圆地方的寓意。是纯宗教色彩。而敖包是建在地势较高处,除一些民俗活动外,在广袤的草原游牧中地标方位的指示作用更大些。当然,随着明清两代游牧民族在这里长期生产生活(仅清代沽源境内就有皇家,和王爷 私人牧场七个)他们在放牧过程中,又在古老祭坛上用石块堆起了敖包。也确实已从辽金元时的祭坛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敖包。
  在惊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时,更对历史长河里风雨沧桑造就这灵山秀水感到震撼。不可讳言,坝上百年大开发对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显而易见。我们依稀可以从历史的痕迹中辨别出她原生态的美貌:没有村庄,树木。只有绿草如茵,碧水如带。一河多湖镶嵌在汪汪的绿色里。
  巴人曾对金莲川特别是生活工作过的闪电河流域原生态做过走访和考察。在查证资料和走访中本人对历史上的金莲川曾有过这样的描述:乌鸦大似鹰,野驼连数群。草深卧牛马,雁过如天阴,下脚鸟蛋碎,台足狐兔惊。要淘湖中水,鱼戏桶不沉。村姑去浆洗。倒影数皱纹。用我的话说就是怎一个美字了得!文一点就是:“诗人到此惊无句,画家久悬难下笔”!雨天,雾锁苍穹草凝露,山光水色成模糊。秋天,霜华满河蝶无踪,只有白灵鸣不停。
  闪电河,古称濡水。唐代时因河边生长一种高三尺左右,型似树的蒿草叫栾草。唐人以草取水名,把濡水改为滦河。因此闪电河是北方大河滦河的源头河。一条发源于丰宁满族自治县与沽源县交界的巴彦屯图尔古山,叫羊肠子河,一条发源于沽源境内长梁乡南场叫五女河。在黑山嘴三旗交汇入闪电河;闪电河和塞北管理区的沙井子河交汇入内蒙古正蓝旗过上都叫上都河;经多伦过围场下坝经滦平,迁西到罗家屯入渤海。流经高原,山地,平原三个地貌区。生生不息,滋养着两岸人民,也孕育了历史上八百里金莲川代代风流人物。
  坝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历史上聚集生活着以游牧为主各少数民族,他们的特点就是一个"游"字。。与我们游不同,我们游是一种休闲,而他们的游则是一种常态。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准确的说:是"居无定所,畜牧鱼猎以食,皮毛以衣,转途随时,车马为家"。通俗地讲是"遛达着生活"。
  这些爱"遛达生活民族" 相对农耕民族社会无论是生产力还是意识形态相对落后。特别是汉民族,是非常智慧和勤劳的民族。智慧就是爱动脑筋,爱琢磨。勤劳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爱动手。时尚点说:不光能喊破嗓子,也能甩开膀子。所以经常能捣鼓出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玩意,现在叫创新。因此生产力较为先进。物质也较为丰富。而这些爱遛达边塞部族又对这些生产生活必需品多有依赖。友好时以物易物换,不友好时就是连偷带抢。因此常常互殴。再说有些有远见有抱负的政治家又都有开疆扩土的雄心。就会不约而同将眼睛盯在中原。古语说:定中原者定天下。这就造成了历史上爱遛达民族的不断南侵。汉民族的不断北伐。
  这块草原处在游牧与农耕的过度带,不仅水草丰沛,夏季凉爽。而且地域开阔便于大兵结集。因此辽金元三代都在这里建立了行宫,不仅仅是消夏避暑纳凉。更有问鼎中原战略上的考量。用巴人的话说:就是御驾亲征的"前沿指挥部"。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交往中也受汉文化的影响:皇家住的叫宫,官宦贵戚叫府,"先富起来那部分"叫庄园,只有老百姓什么宅,居,屋,窝随便叫。所谓的官府民宅其实也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你想皇帝连"家"都搬这儿来了。从此这块草原就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
  从北魏的御夷镇,辽凉殿到金代的景明宫,元察汗淖尔行宫。都集中在天鹅湖东,北 ,水泉淖南转佛山下这块祥龙福地。有的还古瓦尚存。
  那么这里发生了那些大事能够在今天还能看到他的影子呢?
  辽代采取的是四时捺钵(北南面官)的政治制度。"捺钵"就是皇帝出游打猎,设行帐叫捺钵。所谓的四时就是四季。也就是分不同季节往四个不同地方遛达。春天在长春州的鱼儿泊和混同江钓鱼;夏天到碳山(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地方)避暑张鹰;秋天在庆州伏虎林射鹿,冬天又到广平淀猎虎。这里重点不是说他们游玩打猎,品点半生不熟野味,大碗整点小酒。而是在冬夏两季捺钵时和枢密院,中书省随行的官员除聊天外也坐下来干活谈谈工作(重点是只有冬夏两时捺钵议政)。当然议的都是军国大事。如果以现在看,就是"领导带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调查研究和现场办公。
  天显元年(926年)七月,辽太祖病死之前就俘获了大批汉人。并占领当时已是封建制度的汉地。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又领兵南下连偷带抢。恰逢后唐河东节度吏石敬瑭闹分裂,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并与辽太宗约为父子。当了人家的干儿子。不但认贼作父,还把燕云十六州奉送给了契丹。辽太宗得燕云后,由于和契丹的奴隶社会形制不同。就来了个"变通"。实施了"北南面官制"。契丹人以东向为尚,是源于对太阳的崇拜。皇帝宫帐坐西朝东。升帐时,官员分列宫帐两侧,因此官职分称南北两大系统。站南面的官管理南面汉人的事。站北面的官管理北面契丹人的事。这就是历史上以汉制治汉人,以国治治契丹。其实就是今天的"一国两制"。没想到吧?这伟大创新竟诞生在这里!
  投下州县赋税。 投下州县,就是对所占汉地的分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进行了行政区划。辽朝实行赋税制,对投下州城管辖的奴隶,实行"二税户",这就是工商税中市井税归州城,而酒税则缴给朝廷。因此就变成了输租于官,纳课于主的二税户。  由于 发展农业需要,内迁了大量民户占地置业,所耕之田为私田。要缴纳赋税。而在西北沿边各地又设置屯田称公田,屯田民户种公田不缴赋税,而是收获的部分粮食交给当地作军饷。从以上是不是可以看出今天国税地税分税制的影子?
  萧后的改革与法治。别小看萧后这个娘们对辽朝的影响。她十几岁入宫,从小娘们熬到老娘们,尽管一路走来很是坎坷,但作为不可小看。是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女性。辽圣宗在位四十九年,前二十七年由(她)太后称制,后二十二年圣宗才独立执政,萧后称制的二十七年中有十七年夏季到过碳山离宫"纳凉并研究决策工作"。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地方.
  反腐,吏治的好坏,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的重要标志。景宗时,高官勋戚"纳赂清谒,门若贾区".萧娘们称制第二年(辽统和元年983年),诏谕三京各级官员应当秉公办事,不得阿谀奉承.下级官员如果遇到上级官员,甚至朝廷官员的无理要求,不得屈从.并以此作为考核官吏的标准;对腐败虽不是"零容忍"但考核不走过场,赏罚极严明.
  干部制度,辽朝历来只从贵族特别是契丹贵族中选拔重要官员,用现在的话说:只用"官二代",叫世选制度.统和六年(988年),下诏举行科举考试.这是辽朝开国以来第一次开科取士.次年宋朝进士十七人携家眷投奔辽朝.统和十二年(994年)又令地方长官推荐通晓经典,文才出众有才学的儒士.包括被俘宋的官员和骁勇将士.广纳贤才唯才是举.杜绝买官卖官.
  法治,同年萧绰废除了叛逆罪兄弟不知情也要连坐的苛法.实行了契丹人和汉人同罪同罚等.并制定了新法,总之娘们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多民族和谐和政治稳定及经济繁荣.不是人们常说的"女人当家,房倒屋塌"!是中国历史上少有建树,堪称伟大的政治家.总之在这片草原发生的政治,军事,经济事件很多。在中华大地群雄角逐的激烈争斗中,处于奴隶制的契丹少数民族,能够驾驭包括已经处在封建社会的汉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并且驰骋二百余年,不可谓是奇迹。在几千年历史中,辽朝是短暂的,也是强大的,业绩也是辉煌的。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 令你惊讶的是.这一系列重大决策竟是在转佛山下这个地方作出的!
  在天鹅湖东岸,转佛山下是小宏城子忽必烈行宫遗址。史书上也叫"白海行宫" 和"察汗淖尔行宫",在介绍大汗行宫的同时,也捎带脚说说元代在这块草原上发生的"大事"。"下马河边市,遥瞻海上宫。水天函野白,禁树拥红云"这是元代诗人描写白海行宫的情景。
  白海行宫始建于1251年。城址平面为长方形,正南北向。南北360米,东西330米,辟有东西南三门。南为正门,方砖铺道直通城中大殿。外有护城壕沟。1275年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到元上都拜见大汗时途径白海行宫。后在元为官十七年。1291年因思乡回国写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详细记载了行宫的豪华与湿地的壮美。
  近年来在周边发现了多处古代大型作坊和牲畜物资交易市场。由此可以想像当年这块草原上的经济繁荣。我们都对北宋<清明上河图>印象深刻。这里就是当时草原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当你站在古瓦难寻,杂草丛生的遗址前,能遥想到当年的辉煌吗?
  而忽必烈就是从这里迈出了一统大元的第一步,成就了他元世祖的伟业!
  成吉思汗在完成北部统一后,将兄弟儿子分封各地。忽必烈 是托雷四子,主帐漠南。阿里不哥是托雷的第七个儿子,以惯例小儿子留守祖业,就是都城和林蒙古本土。
  1259年蒙哥在合州钓鱼城战死。"老大"没死前两弟兄虽然闹点意见不和,倒也相安无事。你守你的祖业,我管我的漠南。"先帝"一死便开斗,闹开了"分家"。平民百姓倒也没什么。无非是破屋几间,薄地几亩进行财产上分割。可大汗(皇帝)的儿子闹"分家",事情就严重了,他们争得不是财产那点小钱,而是至高无上的权利-----汗位。这是会造成一个民族分裂的严重问题。在尚未完成华夏一统的情况下,比现在的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还要严重。
  由于老四主帐漠南,早就结交了一批汉族儒士和地主知识分子,象信奉佛教的刘秉忠,熟读孔孟的张文謙等,这些铁"哥们"早把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阴招"和"手段"(经验)灌输给了他。宪宗在世,哥俩有所顾忌,最多也就是过过嘴瘾。可宪宗一闭眼哥俩就"开练"了。代表蒙古奴隶主贵族势力的老七,自以为名正言顺首先发难。就气势汹汹的质问老四:''本朝旧俗与汉法不同,你在汉地建都城,行汉仪,尊汉法无疑是对祖宗的背叛,你这是什么意思?!"老四当然接招回应。于是两人一伙的也积极参与进来打起了"群架"。忽必烈在众多汉谋的帮助下越玩越大。你想那些汉谋是干什么吃的,虽然手无束鸡之力,但他们都饱读诗书通古晓今。搬弄是非搞窝里斗是拿手活。在刘秉忠等人的协助下,忽必烈一面建都城,一面派人迎接蒙哥灵车,接收大汗宝玺,又一面赶快和南宋议和,签订密约,调整军事部署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规模一大就变成了战争。到1262年老四销平了割据。老七也愿赌服输认栽。紧接着老四又废除了蒙古贵族地方长官世袭制度,压制了地方豪强势力。1271年忽必烈终于实现了继秦始皇之后元朝的大统一。对于推动我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进一步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点将台下兵十万,北夷几人定中原?这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出塞>诗,这么一改就变成了北方少数民族征服中原的<入塞>了。我们常说南蛮北夷,所谓的北夷其实就是汉人对契丹,匈奴,突厥,满蒙等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转佛山下正前方三百米就是传说的点将台。辽金元三代南征时都在这里点兵阅将(其实就是现在的战前动员大会),我们不仿想想一下:转佛山下,原野苍茫。绿草地上,银河飘落。旌旗猎猎,毡帐连营。金戈铁马,号角震天。是何等的壮观!
  前边说过,北方这些爱遛达民族的生产,生活资料大都依赖于"邻居"内地。修好时亲亲热热,互市贸易红红火火。不好时又象个闹翻脸的邻居。封锁断供,无奈这些爱遛达人连个煮饭的锅也造不出来。于是就时不时乘邻居不注意时光顾,搞些"顺手牵羊"的勾当。后来下边邻居警惕性越来越高。被抓到了还"打一顿",干脆团伙作案抢。游牧生活民族都长于骑射,渔猎又成就了他们凶悍的性格。特别是团伙作案后抢完了就开溜,追又追不上。邻居只好修起"院墙",又一次次加高,这就是后来说的长城。从八达岭出居庸关为第一道,不同朝代共修了三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道边",在边墙上又开了几个口,朝廷派兵把守。友好了就把门开着,(康熙十七年就下旨开放过三边九口),不好了就把"门关起来"。特别是在明朝关的就比较紧。所说的"出口外"就是出了这些口。,出第三道边就等于"出塞"了。因此叫边关紫塞。如果从独石口出塞,就踏进了八百里金莲川。闪电河湿地。也是就是明清时的古驿道。从张家口出塞就是走的古商道(现在的207国道)。沽源境内三条古道就占了两条。就因为修了这些"院墙"往来不"方便"。后干脆想把这些地盘占为己有。就出现了抵抗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战争!
  转佛山下转佛庙,是由察干固什喇嘛始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清察哈尔部族的牛羊群庙,。朝廷敕扁为<镇远寺>这该是官方名称。为什么又叫转佛庙?大多数认同的一种说法是,在寺庙门前河道上有水推磨遗址,水磨之上 有能转动真人大小的铜质佛像。是"水打磨佛转"。而还有一种就是庙以地得名。有遗址为证倒是真,水磨是实用器。如果说有真人大小佛能"水打佛转"倒未必。这要从周边地理环境来看,平缓基本无落差。尽管过去水丰,就流量和流速都不足以让它"转"起来。这弯弯曲曲的古河道便是证明。因此作为民间约定俗成的名称我更趋向后种说法。
  转佛庙为藏传佛教。佛教在草原中兴于元朝。忽必烈接触佛教后。佛教在蒙古汗廷中地位日益升高。特别是佛教中的喇嘛教。忽必烈继位前受戒于吐番喇嘛高僧八思巴。继位后尊八思巴为国师,授玉印任中原法师,统天下教门。喇嘛教高于其他佛教派地位由此确定。至元六年(1126年)八思巴制成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升其号为帝师。大宝法王。此后逐成定制。达到了鼎盛。我们不说他弘扬佛法,也不说他创建蒙古新字。重要的他是忽必烈这方面的师傅。加之信任和推崇。总是带在身边。忽必烈主持漠南,转佛山拜山,白海行宫研究工作。八思巴这两个地方肯定拜过也住过。师傅勤勤恳恳,还肯于创新,那徒弟也必是呕心沥血的劳模。之后的元代恢复科举,推崇孔子,提倡理学对其它各教兼容并蓄。但佛教中的喇嘛教无疑在蒙古草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清代独石厅在沽源境内有七家公私牧场。主要分布在闪电河流域一带。以皇家牧场为主。均由内务府管理。为此在转佛庙东北又兴建了马神庙。供奉马神,祈求牧业兴旺。遗址尚存。
  乾隆52年(1787年)清政府在闪电河湿地一带大面积放垦,一些关内破产农民涌入开荒。牧民北迁。转佛庙中佛像随之北迁到惠来寺,也就是常说的四郎城的羊群庙。以至文革被毁。转佛庙从兴建到北迁在转佛山下守候了280余年。当时寺内有主持喇嘛和度碟喇嘛,大殿供奉三世佛(释迦摩尼,药王和燃灯)。西配殿供奉佛像60多尊,2013年湿地管理处在原址复建。
  梳妆楼 ,是闪电河湿地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与白海行宫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没有发掘前,民间有众多传说,也寓意了不少美好故事。可这些故事也误导了人们几百年,其实在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最早记载是乾隆年初编修的<口北三厅志>,蒙语是"察罕格尔",意思是白房子,也没有说是梳妆楼。起码在用途上没有明确界定。所谓的"梳妆楼"其实是汉人理解上的错误结合民间传说的错译。
  关键错在三个传说和梳,竖,树的同音不同义及葬与妆的谐音上 ,在几百年的流传中,人们取了"梳妆楼"这个更美好吉利的寓意。因此也是流传最广的说法。不妨这么推想:既然是"梳妆"的地方,肯定是女性,那么在这荒无人烟的塞外草地,又有谁有资格专门建这样一个"楼"来梳洗打扮呢?当然首推辽代萧太后莫属。根据是:她曾在这里建有离宫,且在"四时捺钵"的政治定制中,这里是夏季捺钵地。呆的时间长。草原女性中地位也最高。其子辽圣宗继位时年仅十二岁,太后摄政,圣宗就是个挂名的皇帝,拍板决策的是他妈。后来把"地"字改成了"天"字,不是原来的"地皇后"而是"承天皇后"。肯定是她最有资格。
  其次是"竖葬楼",传说是一得道高僧打坐诵经时圆寂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属因公殉职。为了褒奖他,就保持原来姿势葬于此,但建筑风格又背于僧人葬俗,高僧圆寂一般是按功德不同建塔,最高十三级。这种揣度,其实就是为了"竖葬"而放飞的"合理想象",不过从功用上似乎"靠谱"些了。
  再就是"树葬楼 ",就是用整圆木掏出个体形为棺。元代又有树葬习俗,从封土建筑看,下方,辟东西南三门,上为穹顶也彰显出蒙古风格,这不但在用途上给了定性,并断代之元代。通过发掘也证实了第三种说法的正确性。并且确定了楼内墓主身份是阔里吉思。也说明蒙语"白房子"是人住的地方,不过是死人住的阴宅本意。(不懂蒙语如果是红房子意可能就是阳宅了)。
  同时又在树葬楼 西和北又发掘17座墓穴。多数男女合葬也有少数是单人葬。这在发掘后中央电视台作了<梳妆楼之谜>的专题报道。不再赘述。
  阔里吉思是何许人也?在元"王"的级别,是军中高干。他的社会关系其实也并不复杂,本人通过"政审"可以这么解释:他爹是爱不花,他妈是月烈公主,世祖忽必烈是他老爷(外祖父)。
  沽源,草原文化深厚,历史遗迹众多。境内遗址中主要可概括"两边墙,两古道,四城子,三行宫,两古庙" ;较有名的古地名有"三山,二坡,一岭,一条川"(即:碳山,转佛山,李王山。偏岭,橫坡,鸳鸯坡)自然人工景观有三河源,五花草甸,及人工库塘和南北两带中间网的百万亩人工林等。
  对这些遗址大多数需进一步研究考证。仅凭对故土的主观热情是远远不够。加之笔拙,言难达意,正真感到力不从心放下"斧子"不敢妄说了。也只能留给"班门里" 专业学者和后来人承担,去激励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去了解家乡,认识家乡,把脚的山水土地开发好,建设好。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