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一个8岁的小男孩进入了济南一所小学读书。 小男孩读书非常用功,举手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可时间一长,老师们发现一个很奇妙的现象,这个小男孩似乎只能保持半堂课的积极,他在上半堂课的表现很认真,可到了下半堂课就不太积极了,也不太举手发言了,有时候老师点到他的名字让他回答问题,他也是摇摇小脑袋说不知道。 有一次,老师们在办公室里谈起了这个小男孩,老师们都觉得非常纳闷,就决定让人把那个小男孩叫来办公室谈谈。小男孩进来到后,班主任老师问他说:“为什么你在上半堂课的表现很好,下半堂课的表现就不太积极了呢?这一点你要改正呀!” “老师,我不需要改正。”小男孩说。 “难道你觉得只保持半堂课的积极很好吗?”老师更加纳闷了。 “是的,我觉得很好!我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课堂是大家的,我不能一个人把所有的问题都答完,应该要留一些机会给别的同学,让别的同学也能享受到回答问题的快乐,所以哪怕是有时候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我也会装做回答不出来!”小男孩接着又说,“而且这还不仅仅是上课的问题,还有做人的问题。” “这还扯上了做人?”老师更加惊奇地问,“你倒说说看,这是怎么个做人的问题?” “老师你想,每个能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希望有机会回答老师的提问,如果我把所有的问题都回答光了,别的同学可能就会生气,就会和我拉开距离,不和我做好朋友,所以我只积极半堂课对我的交朋友更有好处,而且我又不是真的不积极,我只是积极在心里罢了!” 老师们听了小男孩的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半堂课的积极后面还有这么多深刻的原因呀!“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老师们当时就这样赞叹说。 老师们说得还真没错!多年后,这个小男孩果然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国学大师和文学家——季羡林。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