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郑志刚老兄的《追梦的人》,周树林文友的《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两篇文章和众多文友的精美点评,十分感动。感动之余,总感觉如骨梗在喉,不吐不快。
李宝金县长确是一名创业干事的好干部、好领导,这是沽源全县有良知的人共认的。他几十年来,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植树造林的英雄壮举,正如周树林文友所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我在退休前,大半时间在农口单位和乡镇工作,对宝金县长在乡镇工作那几年的事迹,碎片化地知道一些,知道他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在人民公社时期,很年轻就当了西辛营公社的书记。通过拜读郑志刚老兄的《追梦的人》,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这更让我对宝金县长肃然起敬。
我正式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农业局,那时农业局和林业局都在桥东一个大院办公,宝金县长从西辛营公社调回林业局,我们才有机会近距离认识这位29岁就当了公社书记的人。他高高的个子,戴着一顶黄军帽,人十分年轻,十分精神。之后我调到政府办农业科工作,他从科委调林业局担任局长,我与他工作上的来往多了,之后我下乡到黄盖淖和红圪塄工作,他是分管全县农业的副县长,直接在他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我记得他常对我们说的三句话:
第一句:“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他在工作中的创新精神非常强,他总是在工作中创新,在创新中工作,他抓的工作,总是亮点纷呈。
沽源3654平方公里,南有高山,北有丘陵,地形地貌不一样,各地条件不一样,西部多风沙盐碱,东边是滩涂湿地。植树造林讲求实地实树,才能成林成绿。如果说宝金县长在科委当主任,推广的农田防护林半带更新是他的一项林业科研成果,那么沽源沿半虎线(沽源县九连城镇南半拉山至承德虎什哈省道)面起半拉山东至闪电河的百里枸杞林绿化带是他在营林工程中,创新的一个大手笔。沽源西部,尤其是原红圪塄和九连城乡境内,土层浅,土层薄,且重度盐碱化,不适合栽植乔木类树种。乔木类的杨榆根系厐大,吸水力强。但这些地方,特别是公路两侧,淖泊低洼处,一是过度盐碱,二是土层极薄,十公分以下就是坚硬的白干土,植物的根系扎不下去,所以年年栽树年年补,不过两年就变枯。这一片土地过去是沽源最荒芜荒凉的地方,白茫茫的碱盐地,植被稀疏风沙肆虐。
为了改变这一窘境,我们在宝金县长的指导和支持下,根据水盐运动规律(盐随水来,盐随水走,水走气散,气散盐存),借鉴沿海滩涂治理盐碱地,修筑台田的经验,在以红圪塄乡镇府为中心,在公路两侧的旧有林带地里,向东向西,沿公路东西水平方向,挖沟起埂,增加土层厚度,控制地下水,然后选择耐干旱,耐盐碱,耐脊薄,生命力强的枸杞苗子,栽在整好的土埂上,枸杞苗成活率高,长势整齐,根深叶茂,这一探索取得了成功。几年后,全县从九连城淖,到闪电河畔,将近百里长,纵深20一30米宽的杞枸防护林建成,蔚为壮观。
在沿坝高山造林工程中,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他和林业技术人员创新了提捅蘸浆的技术,使苗木未入树坑之前,纤细的根系不会因风吹日晒丧失水分而干枯。不仅如此,诸如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下,造林工程的设计规划,栽种的方法都有创新。
第二句话:“死把硬拧”。植树造林是一项涉及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程。从工程的选址设计,整地栽植,抚育管护,各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操作规程。如果有一个环节没抓住,没抓好,整个工程就会功亏一篑。宝金县长在长期的营林工程的实践中,高度概括了这句话中的“死把”就是在造林工程中,强化督察督导力度,严把技术关,严把质量关,严把数量关;所谓“硬拧”就是横下一条心,抓落实。基层的工作,三分布署七分落实,宝金县长是抓工作落实的典范,他无论是在担任科局领导或县领导期间,凡是他要干的工作,他布署布置的工作,都要进行检查落实,必须要结果,要成效。同时他在落实工作中总是身先士卒,冲在一线,干在一线。他在担任县林业局长期间,沿坝开展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为了做好山地造林规划,东起长梁,丰元店,小厂,西至莲花滩,四个沿坝乡他全部走遍。山高路远,不畏艰险,一年跑坏几部车,跑了多少路,遇过多少险,只有林业局的张祥和王志两个司机最清楚。
我记得1989年夏,河北省政府主管农业的副省长张润身到我县考察工作,宝金县长当时是县林业局局长,经与当时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李振先商定,选在长梁乡南滩村的“1926”高地(即海拔1926米)看我县沿坝首都周围造林工程。我们乘坐的是“212”普通吉普车,而张省长乘坐的是大马力高底盘的越野车。当我们两辆吉普车先行到达山顶时,张省长的车费了好大劲才攀上山顶。张省长下车后,看到如此壮观的林海十分满意,对在这样的高山上开展这么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高兴地同我们合影留念。而给张省长开车的司机难以置信,普通的“212”吉普车竟然能爬上坡度这么大、这么高的大山。张祥告诉他,这个山的西边是冰山梁,比这座山还高还大,我们的车一样能开上去。(冰山梁是华北第三高峰海拔2232米)这话一点都不假,张祥随同宝金县长,丈量了沽源县所有土地,沽源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宝金县长的足迹,每一处造林工地,每一片森林,都有他流过的汗水。他从1992年起,担任沽源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更是把他热爱的林业事业想在心里,抓在手上,他提出的“沿边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全县林业发展总体规划设想,经过几十年“死把硬拧”的不懈努力,森林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四大功能得到彰显。这些年四、五月份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比过去减少减弱。
沽源是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的地带,是西伯利亚的寒流、浑善达克沙地的风沙侵入京津冀地区的路径和风口,更是农牧过渡带,生态环境极度脆弱。过去风沙干旱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植树造林是防风防沙、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宝金县长经过他几十年的艰苦探索,为我们找到了这条路子。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这是后来人的责任,也是宝金县长和在这条路上奋斗奉献过,出过大力、流过大汗的所有人内心深处共同的心愿。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毁树容易,栽树难;三分栽七分管。几十年来,宝金县长在林木管护上,也是曾经下了大力的,县局成立森林公安派出所,乡村织建护林工作队,这都是他“死把硬拧”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不拧不把形不成合力,形不成战斗力。
第三句话:“豁啦”。这是宝金县长的一句口头禅,“豁”之意是舍弃。在基层,沾轻怕重干不了工作;瞻前顾后干不好工作;畏首畏尾不敢担当,干不成工作。宝金县长在几十年的造林工作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为沽源赢得了荣誉。就是靠“豁”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所支撑。三十多年前,他担任主管农业副县长期间,每年春、夏、秋三季开展的造林工程,和“引三水进三淖”的工程,工程的规模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国家不给钱,上级不拨款,自力更生自己干,动员全县乡、村出人出劳。当时不仅乡村干部不理解,就是在县级领导层意见也不一致。宝金县长顶着压力和阻力,硬是把这些工程完成。现在看来,这些工程的决策实施是对的,是利长远,福民生,促发展,打基础的好工程。
宝金县长总是站位高,看得远。这于他长期重实践,勤思考,在工作中刻苦磨练是分不开的。他在担任副县长期间,从农业局、畜牧局和水利局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蔬菜公司和水产公司。蔬菜公司组建初期,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农户、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种植技术,通过多种形式举办培训班,并认真总结,靠种植蔬菜致富的平定堡乡单木淖村和高山堡乡元房子等村,农民靠种植芹菜致富的典型,为全县发展蔬菜生产初期打好了基础。
1993年春,红圪塄乡召开由全乡、村干部和15个行政村群众代表参加的,全乡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动员大会。为了提高认识,调动乡、村干部和村民发展蔬菜种植的积极性,会议期间我们安排有15个行政村的书记、村长带队,群众代表参加,每个村出动一台柴油三轮车,从70公里外的乡政府所在地红圪塄村出发,到平定堡乡单木淖村、高山堡乡元房子村和北滩村进行参观学习。那时坝上早春,其它村的村民还在休息,而我们参观所到的村,农户都在户外的菜园里,垒墙、整地、打席、扣棚育秧,男男女女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到高山堡北滩村参观,当时的村书记蔺贵详尽地介绍了全村发展蔬菜生产,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做法和经验。蔺贵书记在经验介绍中的两句精典之句,至今记忆犹新,他说:“搬倒内蒙的山,建好我家的园。”这个村的村民从冬到春,全村男女村民齐出动,变过去冬闲为冬忙,争先恐后到临近内蒙的山上取石垒墙,在村内大院里和村边的好、近、平地上,建起了几十个高标准菜园,人均菜园面积达到了一亩,种植西芹和白菜,销往宝昌蔬菜市场,家家种菜,户户增收。我们边听、边看、边问,深受感动和启发。对此一向幽默风趣的红圪塄村书记池金宽同志编了几句顺口溜:“为了致富去取经,15个三码子绕得凶,平定堡高山堡绕个遍,最后在高山堡中学吃顿中午饭。”高山堡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是刘正山,振山书记那天正好有事,委托乡里一名领导和乡里在这两个村的包村乡干部陪同我们进行参观活动。在红圪塄召开会议期间,我们还专程邀请了蔬菜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单木淖村种菜能手陈福庭等人介绍蔬菜种植技术。通过这些活动,红圪塄乡的蔬菜种植,开始起步上路。几十年过去了,喜看今天全县蔬菜种植形成了富民强县的产业,看每年夏秋季节,县城和乡村道路上,满载着一车车新鲜蔬菜的大车、小车、三轮车,来往穿梭在蔬菜冷库和田间地头之间,菜农增收的喜悦挂在脸,甜在心头。这与宝金县长当年拍板成立县蔬菜公司,全县动员努力发展蔬菜种植的前瞻性决策是分不开的。
水产公司当时养殖的池沼公鱼,名气很大,销路很广。葫芦河的源头活水引进“三淖“(囫囵淖、水泉淖,公鸡淖),调入水库,使昔日接近干涸的淖泊,水丰河宴,鱼虾游走,水鸟戏嬉,重新焕发生机,沽源独一无二的精品特产一高背鲫鱼,那时不仅招待远方的宾客,而且能上平常百姓的餐桌,老百姓吃鱼就像现在吃白菜这么容易。
我在沽源政府办和乡镇工作期间,沽源的林业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县长王富武在全省林业工作大会上做经验介绍。沽县这个坝上偏远的小县,工业、农业、畜牧业发展滞后,不要说在全省,就是在全区也排不上名次,唯独林业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
时任田副总理三次视察沽源,都对我县的林业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那时沽源的林业工作就是沽源亮丽的名片。各级领导来沽源视察要看林业,兄弟县和周边县、旗也到沽源学习取经。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往事如烟,但那些为党为人民的事业奉献敬业的功臣,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几十年前营造的林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凸现,风调雨顺,林茂粮丰,林畜两旺,百姓受益。夏日里,无论你陪外地的旅游朋友,驱车行走在天路间,还是登临黄盖淖和白土窑的农田林网的制高点,林海浩瀚,满野生机,那高山上,山谷间,田野里,大片大片的森林,汇成无边无际的茫茫林海,这林海就是绿色追梦人李宝金以及参与造林工程的技术人员和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不朽丰碑。这丰碑牢牢地屹立在人们的心目中,森林在碑就在;看到郁郁葱葱的林木,人们就会想起栽树人的名字——李宝金;那高山之巅挺拔的青松,酷似他修长、伟岸的身躯……
作者简介
要公璞,1957年出生,1975年参加工作,长期在基层工作。高中毕业后,曾经当过民办教师。后转岗在行政单位工作,先后在沽源县农业局,县政府办公室,乡、镇基层和县旅游局、环保局工作,担任过科员、科长、副主任、乡长、乡党委书记、局长等职务。2001年获河北省旅游系统劳动模范称号。2017年退休。
|
(责任编辑:红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