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特殊的群体——太监。不过,这些深居宫廷的太监却并非都是中国人。近日,一篇有关中国历史上外籍太监的文章通过网络 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好奇和关注。深宫之内,外籍太监究竟从何而来?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兴元向记者讲述了这些外籍太监的特殊身份以及隐藏在他们身后的历史。 外籍太监多出于政治需要,在本国阉割后,被送到中国。
文章讲述的外籍太监名叫朴不花,高丽人。据《中国历史未解之谜全记录》一书中记载,朴不花在7岁时被净身送进了元朝的皇城内,从事皇宫内的杂务工作。在朝中的几十年时间,他从一个普通小太监步步攀升,最终权倾朝野,参与国政。 曾经撰写过《历代太监出身考略》、《太监评价浅议》等论文的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赵兴元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和朝鲜的来往一直非常密切。从东晋开始,朝鲜就是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国王都要受中国的册封;根据当时的形势,中国处于政治需要会向番邦提出一些要求,其中也包括索要阉人。
因此,像朴不花这样的人,在本国接受阉割以后,被送到了中国。 中国历史上曾有太监参与朝政,甚至太监专权的现象发生。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赵兴元教授告诉记者,太监集团很容易得到斗争集团的信任。皇帝在同其他政治集团斗争的过程中,尤其是小皇帝,生在 宫中、长在宫中,他最熟悉的人只有太监。因此,当他需要有一个打击外戚的势力时,太监集团便是最值得信任的。太监掌权的现象由此出现。 为了避免明朝太监专权的历史重演,清朝皇帝曾下有一个禁令,“明朝太监,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辑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足为鉴诫,顺治告诫他的后世子孙,要以明朝太监为鉴戒”。 所以,清朝规定太监最高不能过四品,不能交往外臣,不得干预朝政。 孙耀庭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出生在天津市静海县西双塘村的一个贫穷家庭。开始,孙耀庭的父母在村里的一个私塾教师家干活,孙耀庭可以免费在这里学习。后来,孙耀庭的父母沦为乞丐,无奈之下,孙耀庭的父母决定送他去当太监。
公元1909年,孙耀庭净身为封建王朝太监,1916年,15岁的孙耀庭当上了太监。1916年,原清朝载涛贝勒处要人,孙耀庭就去了载涛处当差。1917年孙耀庭离开载涛处,不久进了紫禁城,伺候九堂副督领侍任德祥,后又伺候端康皇太妃、“皇后”婉容。 1924年直奉战争时,冯玉祥倒戈进京,把末代皇帝溥仪逐出紫禁城。溥仪躲到他姑母荣寿固伦家,随着钻进日本驻华使馆。孙耀庭出皇宫后,曾在摄政王载沣家里继续伺候婉容。一个多月后,婉容找溥仪去了。从此,孙耀庭结束了太监生涯。 之后,当了8年太监的孙耀庭回到老家静海县,生活靠兄弟来接济。在乡下,他收到了妇女们的闲言碎语,他在乡下住不下去了。两年后,他重返北京,住进了北长街的兴隆寺,和四十多个同命运的太监住在一起。后来,孙耀庭为了生活,在大街上捡煤渣、废品。
“文化大革命”后,孙耀庭住进广化寺一直到逝世。孙耀庭是中国最后一位太监,他还出版自传《中国最后一位太监》。 |
(责任编辑: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