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文史汇编 >

沽源县商业兴衰起落简述

时间: 2018-04-12 09:52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宋应昌 点击:

  沽源县位于河北省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清代属“独石口厅”, 民国三年(1914 年) 改为“独石县”,1915 年改建为“沽源县”。1919年县政府由独石口迁到小河子。随着县政府的迁移,人口不断增加,农业生产的发展,流通领域的“商业” 也就逐渐活跃起来。但是由于政局动荡,日帝侵入,兵匪骚扰,社会治安极不稳定,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商业也只得随之兴衰起落。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七七”事变以前
  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及以前,沽源县因为开发晚, 人口少, 经济不发达,再加兵匪横行,县境内几乎没有什么商号。农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出售农副产品,主要靠三条渠道解决:一、自己搞运输,长途跋涉到外地销售农副土特产品,买回必须的生产资料和日用品。抄近路经崇礼县去张家口还有二百四十多华里,就是到较近的独石口,也有九十多华里。路途之艰辛可想而知。二、货郎手工艺人的补充调剂:每年有一些从坝下来的肩挑小商贩,带些针头线脑零星杂货到县境内流动叫卖。他们走到哪里,卖到哪里,吃住到哪里,老乡称之为货郎子。三、牲畜贩收购:每年有一部分牛羊猪贩子串村收购农民手中的农副产品。通过上述三条渠道的调剂,基本上满足农民们低水平的需要。
  1914年废宣化府,设察哈尔特别区以后,不少豪绅富户来坝上向官府买地,垦荒放田,出钱不多,买地不少,网络佃户建立围子或营子,从中盘剥。坝下各地生活无着的贫苦农民及流浪者,为了生存,拉家带口向坝上集聚,俗话“刮口外”。现在的王家营子,罗家围子,乔家围子就是以庄主的姓氏而取名。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大量开荒,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上述流通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继之而来的是既经商又种地,兼搞运输的“庄户买卖”。他们多数是以商业字号名为村庄命名,如过去很有名声的四大家:天合永、隆泉永、四顺永、义合永,就是以经商为主,种地为辅,销售对象既对内部的佃户伙计,也对外来顾主,他们的商号名就成了后来的村庄名。这些“商号” 的活动在当时曾起过缓解流通不畅的作用。
  1919年前后,由于人口的继续增加和生产的继续发展,农商逐渐分家了。如过去的万和永就是弃农务商,由农村迁到平定堡经商的。一些肩挑小贩也纷纷变“行商”为“坐商” 向城镇迁移。过去平定堡南街的三义成(地址现在木器厂院内) 是由满家、高家、周家合伙经营的,三家都是担挑出身。平定堡最早的商号,北街的天兴成(在北街三道巷) 便是小贩马多驹一人独资开办的。
  1919年县政府迁至小河子后,沽源的商业正经历着一个由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向全行业方向发展。原来小河子只有吴茂永一家缸房(制酒)兼营杂货车马店业务。后来,小河子有了醋酱坊车马店。一九二五年东滩的杜桂芳,丁庄湾的冯桂芳,及胡美春、吴茂永四家富户迁到了小河子后。积极要求建城墙,在官府的支持下,这几家富户出面组织群众修城墙,建庙宇,大兴土木工程。城墙建成后,商业日趋发展,商号逐渐增多,先后开业的有原庆大永缸坊,岳鸿魁缸坊,肖首续缸坊,籍发顺、籍发源杂货铺,赵玉泰肉铺,周家、赵家、孙家三家油坊,陈茂林、吕梦金药铺,孙家、王家盐店,孙会糕点铺,李家醋酱坊,还有车马店、烘炉,粮食加工等大大小小商号共三十余家,县城商业初具了规模。
  为了交流物资,当地富户和商务会积极组织筹办庙会。从那时开始,每年旧历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小河子举办庙会。社首从富户或有名望之人中推选并从商务会、镇公所抽些人办公。另外请当地治安人员,县政府、驻军维持秩序。当过社首的有张元庆(曾当过镇长,当地大户),周玉堂(当地人,大户),王振江(当地大户)。小河子庙会是远近驰名的。届时各地的大商巨贾,肩挑滩贩,牲畜贩,如期而至,竟有不远千里来自北京、石家庄、天津、山西、保定、呼市、张家口等城市的。一些弄枪使棒变戏法,各种杂耍,甚至算命相面先生也前来凑热闹。沽源农民习惯打冻场(封冻后脱粒),刚割完地正是农闲。小河子庙会正在此时,因此庙会期间,驭车的,乘马的, 携男带女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鱼贯而来拥入会场,好不热闹。拉马的,赶牛羊的也络绎不绝,从农村或兄弟旗县向庙会聚集,会场上有晋剧助兴。滩床货棚触目即是,饭馆酒肆拉拉不断,既有骡马桥也有牛羊市。出售的商品有生产资料也有生活用品,绸缎布匹,车马挽具,御寒物资,工具柄把,烟酒杂货,日用器皿,金银首饰,除粮食外应有尽有。五光十色目不胜收。往来的人群熙熙攘攘,罗鼓声,哄唱声,争售叫卖声震耳欲聋,十分热闹。这种庙会虽然是以敬神赶庙的形式出现,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但客观上却起着交流物资调剂余缺的作用,对促进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有着积极意义。
  在县城东北25里的平定堡,当时在天主教神父及四大家(白家、南家、王家、李家) 的操纵下, 也派役拉夫填护城沟, 改筑城墙, 平整街道,修建天主堂(已拆,在现党校院内),大兴土木工程。商业的发展与小河子相比可谓并驾齐驱,街面上的商号店铺已不再是“三义成”, “天兴成”寥寥几家了。本地人投资的“三顺昌”、“元兴昌”, “三义全”陆续开办。广源祥杂货庄也由外地迁至平定堡,张家口的富商巨贾也来平定堡建立分店。糕点铺“聚宝成”、“文玉成”,烧锅“义兴公”、“华圣公”,粮店“达亨店”、“悦来店”、“义聚店”、“刘肉铺”、“兴善堂”药铺,杨金万毡坊,也都先后开张营业。至1935年已是拥有八九个行业,大大小小四十多家商号买卖的镇子,成为沽源县的商业中心之一。因为自己县内的商业发展了,老百姓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到外地去“买卖”东西了。

  日伪及国民党反动派统治时期
  1933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侵入沽源县,被抗日同盟军击退。1935年冬,沽源县失陷,沽源县被撒销与宝昌合并,建立伪宝源县。原在小河子的大商号,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躏,纷纷向外搬迁,无力他奔的小商贩只是暂且苟安,市面萧条了,刚刚兴起的县城商业短命夭折了。以庙会为形式以交流为目的一年一度的小河子庙会也消声匿迹了。但,另一个商业中心平定堡却因为是天主教民集中居住地,有外国神父的保护(据云,教堂与日寇有密契), 日寇没有枪杀炮击。教堂与四大家拥有武器,散兵土匪也不敢入侵,自然商号店铺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因此平定堡的商业不但未受迫害,反而日趋发展。
  日寇占领后, 一方面疯狂掠夺战略物资,另方面为了毒害中国人民,强令农民种鸦片(大烟),并在平定堡设立了专门收购鸦片的机构--土业组合。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大蒙”、“三井”、“三菱”等洋行(日本人办的商号)委托各粮店代为收购。绵羊毛由张家口的皮毛栈(中国人开设) 收购,再以物易物交日本侵略军部。平定堡的地理位置对于经商来说得天独厚:
  一、交通方便,经赤城、延庆可以从北京直接进货,减少中间环节,市场上销售的绸缎布匹,化妆品、装饰品,细瓷器、玻璃等都来自北京。通过汽车运、骆驼驮可直达张家口,市场上销售的笨重商品以及烟糖、煤油、火柴、铁器等都来自张家口。总之进货方便,价格便宜。
  二、靠近伪满州国,市场广阔。日寇为了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利用傀儡把日占区肢解为三大块。东北为溥仪的伪满州国,现在的北京市南口以南为汪精卫伪政权的势力范围,平定堡在德穆楚克栋鲁普的伪蒙疆自治政府管辖下,从平定堡往东走十几华里即进入满州国境。
  东北沦陷较早,民不聊生,老百姓缺吃少穿,他们冒着性命危险也要来平定堡购买商品,如被伪满特务发现是要按经济犯治罪的。由于平定堡地理位置适中,不少外地的、本地的私人资本来平定堡开买卖办作坊,张家口的商号来建分支店的越来越多。因此,平定堡的商业一度呈现出兴旺发达的景象,商品充裕,市场繁荣。这时,仅平定堡街面上就有一百多家商号店铺,张家口来此建的分店有:
  瑞升久:经营糖、杂货,掌柜姓陈,二掌柜,袁大山。
  恒圣和:经营京广杂货,两间门面,伙计十六、七个。仓库十二间,掌柜孙连级,蔚县人。
  钰记:经营茶叶、煤油,掌柜姓芦,延庆人,三间店铺,伙计16个。
  永升元:茶庄,付经理姓徐,多伦呼市都有分号,伙计十七、八人。
  昌记: 经营纸烟杂货, 掌柜马成章, 山西人。
  平记:经营煤油,纸烟。鸿记:人不多,经营烟、茶为主。
  义全生:京广杂货,经理温永仁。
  这些商号大部分经营京广杂货,绸缎布匹,批零兼营。他们的特点是张家口有总店,资金雄厚,进货方便,雇用人员多,经营品种全,因之,在商界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地、外地人投资开设的店铺,作坊,主要的还有:
  三顺昌:洋货铺,东家范某平定堡人,与赵某(蔚县人) 合股投资,三间店铺,伙计七、八人。
  裕丰号: 洋货铺, 掌柜钱有才, 绰号“钱串”, 口里人, 初来时当“白化”(耍钱人),后来发了家。店铺三间,伙计六、七个。
  薛记:理发馆。
  义兴隆:经营杂货,经理张凤舞,山西人。
  万合永:经营洋货,带酷房,经理郭连科,东家徐国正,山西人,民国十五年来此。三间门脸,后边有两间库房,十七、八个伙计。
  合义兴:杂货铺,掌柜姓杨(山西人),两间房。
  玉源茂:大洋货,绸缎等,掌柜张寿山,河北宝坻人,原来给李家大户做饭,后李家看其老实,给了他一部分钱,自办买卖。三间门脸。亲自去北京进货。
  皮条铺:掌柜姓王(蔚县人)自作自卖,作坊一间。
  福聚成:卖醋,卖面,掌柜姓张,延庆人。
  万合成:大洋货铺, 掌柜叫“徐蛮子” 山西人, 三间门脸, 北京进货。
  秀记:估衣铺,掌柜姓张,北京人。
  沈选刀剪铺:蔚县人,一间作坊。
  三顺兴:肉铺,京东人开的,门脸一间。
  吉发顺:洋货铺,河南姓苗的开的。日本人一来就走了。这些店铺,自进自销,以另售为主。人员数目,业务活动仅次于张家口来建的分店。还有一部分小本经营,当地买当地卖的商号:久成祥,杂货铺,掌柜姓武, 延庆人。富有元杂货铺, 掌柜曹占友。福聚成、郭怀德、郭宝忠、陈有先、张玉印、白存智、王成、庞铁铺等。粮店(兼留车马)有昌圣店、达亨店、义辰店、祥聚店、永丰店、三义店、王升店、广太店、三圣店、悦来店、福玉和,庆德店、庆圣店、裕丰店等。缸坊(制酒)有:华圣公,和顺公、义兴公、新记。药铺有;兴善堂、庆源堂、同义堂、法源泰、武家药房。
  鞋铺有:庆玉久、青云集。
  内铺有:三顺兴、姚记肉铺。
  饭馆有:福全馆、海泉居、陈万顺。
  糕点铺有:聚宝成、元兴昌, 贾饼铺。文玉成、裕丰号。估衣业有:秀记等。成衣业有:王文士、陈尚。
  理发业有:薛记理发馆,曹记理发馆。
  制毡业有:田茂、魏登、杨金万、李起训毡坊。
  皮革业有:刘仲魁、义合永黑皮坊。
  制裘业有:李考、李广禄、崇玉什白皮坊。
  染业有:崇秉文、贾记染坊。榨油业有:安起明、邓岐山、薛玉山油坊。还有五家烘炉,两处豆酱坊及留人小店等。
  这些商号店铺大部分分布在城门里的大街两侧,粮店手工业作坊散居在南北两村。那时没有楼房,但店铺房屋修缮得比较讲究,街道两边有水沟,在警察署的强制下, 商店每天清扫并用清水泼几次街(家家门口有太平水桶)。没有电灯,但大街两面的商户每晚都点煤汽灯,并用留声机播放戏剧或歌曲。不宽敝的大街上也显得灯烛辉煌, 歌声嘹亮。每到旺季,过往的行人,购货的顾客,往来的车辆川流不息。平定堡不习惯赶集,但胜似赶集。坝上的夏天气候凉爽,每当夜晚华灯初上时,平定堡的大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一时期(1938――1942年)是平定堡商业在日伪时的黄金时代,故民间有“小北京” 之称。
  但是好景不长,日本侵略者的目的是要无限制地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日伪的搜刮导致物资奇缺。物资越缺乏日伪政权管制越严厉。商品都定官价,而官价比市场价低三四倍,违者按经济犯治罪。官市价越悬殊,官员特务的敲诈越厉害。所庆幸的是,只要不是官府警察特务买东西,还能按市场价格正常买卖,商人有利可获。1942年以后,日寇的经济管制变本加厉,在平定堡增设了经济监视署,署长是日本人。商号进货要登记检查,销售要填表报告,经济监视署的人任意刁难商人。另外伪满州国的特务以缉私为名,常有三四名驻平定堡。他们向商号敲诈勒索,按官价买东西,没有,就查仓库验库存。伪满州军李海周大部队以讨伐为名经常来平定堡,住在各大商号,要吃要喝还得为他们买草料喂马, 稍不如意非打即骂。伪蒙疆政府的警察队、蒙古军、宝源的警察特务也不断“光临”,其恶狠程度较之伪满特务有过之而无不及。商人们行贿送礼已送不胜送,招待应酬亦疲于奔命,到了“日暮途穷” 的地步,唯一出路只有逃之夭夭。于是大商号只卖出不购进,千方百计地抽提资金。有的回张家口,有的另谋生路,剩下点货底家具廉价送人。只有小本经营,没有门路的商人,才在当地苟延残喘,免强支撑着门面。至1945年日寇投降时,平定堡已是一个众多商号关闭,市面冷落,毫无生机的镇子了。我八路军第一次解放平定堡后,商业得到了复苏,未搬迁的商户正在重振旗鼓,躲在外地的本地商人也陆续回来准备东山再起。但由于我军于1946年实行战略撤城,平定堡的商户又落入国民党反动派的魔掌。商号因受不起反动政府的横征暴敛、警特的敲诈勒索、匪兵的扰乱抢劫,纷纷关闭,商人远走他乡。1948年我军二次解放时,平定堡已是人口不多,断壁残垣,黑灯瞎火,死气沉沉一派凄凉的景象了。不用说商号,街上连个卖火柴的都没有了。

  新中国成立后
  1950年8月28目,沽源与宝昌分治,恢复沽源县建制后。县城设在平定堡。这时的平定堡已成为沽源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党和政府实行了保护私营工商业的政策,平定堡的商号商人才有了生机。顿时街面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关闭的商号纷纷敞开了大门,跑行商的也纠合友好,找房子占门面向坐商改变,张家口市及兄弟县有的商店也向沽源迁移。有一技之长的人又重新开办各种手工作坊。
  三聚兴是由张家口市迁来的,华丰号是由康保县迁来的,义利长是由高占魁、郭仁秀、李进忠、徐有四人合股组成的。他们四人中除徐有外原来都是跑行商的。应昌铺是由宋应昌、王守财、刘致平、郭万芳四人合办的。他们四人原是张家口“三盛和” 的店员,1950 年初资本家将商店歇业,一起被解雇,由于在张家口生活无着,于同年4月,一起来平定堡摆摊,对外叫应昌摊。9月份占两间门面后,推宋应昌为经理,商号称“应昌铺”。他们虽然没有资金,但张家口熟识的商号多,再加物价稳定能赊购,他们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批零兼营薄利多销,勤进快销。用欠东还西,以张还李的办法解决资金问题,因而发展很快。
  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扶助,沽源私营商业有了很大发展,市场繁荣,购销两旺。截至1955年底已有20多个行业240多家商店,395名从业人员,是平定堡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这些商人在工商业联合会的具体领导下,积极拥护和执行党的私营商业政策。工商联不但在业务上指导他们联购分销,增加货源,而且还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由于党的教育,平定堡工商界人士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还为以后的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1955年3月在县委对私营改造五人小组和沽源县社农村私商改造办公室的领导下,以“应昌铺” 为骨干联合“义利长”、“宏太祥”、“胡檀铺”、“雨亭铺”、成立了第一个平定堡镇供销合作商店。
  在这个商店的带动下,不久又成立了以“天兴号”、张文友、王桂选为首的三个合作商店,接着三聚兴开始了代销业务。医药业也组成了联营药社。到1956年初已有117户182人接受了改造,烟酒、旅店、山货三个行业开始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原四个合作商店已过渡到平定堡供销合作社,有职员64名,他们先后过渡为国家干部,至此,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升级并店开始后,全县所有的小商小贩都合并到所在地的供销合作社,沽源县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全部完成。在私营工商业发展的同时, 国营商业, 合作社商业也在兴起壮大。
  1951年沽源县建立了百货小组,54 年建立了食品公司,56 年成立了木材公司。供销合作社于1952年成立了职工社。1953年11月将原来的19 个村联社,合建为平定堡、大二号、小厂、西辛营、黄盖淖、九连城六个区的联村社。并在重点村设立了分销店,使商业网点遍布全县,农民买难卖难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党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以后,国营商业不断巩固壮大,集体商业也在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劳动群众个体商业异军突起,加入浩浩荡荡的商业大军,在沽源县形成了一个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庞大的商业网,这不仅大大地方便了广大人民群众,也为四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