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文史汇编 >

“荞面旦”

时间: 2018-04-06 14:11 来源: 李正高 作者: 郭郛 点击:

  我叫李正高,艺名“荞面旦”,出生于乌盟红店乡老关路。十岁丧父后,我们兄弟二人与老母一起相依为命。我十五岁(1929年) 时,丰镇、集宁、陶林一带闹灾荒寸草不收, 当地百姓卖儿卖女, 纷纷流落他乡异地。大灾之年,我们母子实在无法生活,为了活命也只得狠心扔下破房,离乡背井寻找生路。我们一路南走,流浪到了沽源县高山堡村。这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故土难舍,在此呆了一年,娘几个又回到老家。回家后母亲连累带饿贫病交加,不久身亡。我只身一人从家乡来到了河北沽源县白土窑村落了户。
  丰镇、集宁是“二人台”的故土,我从小耳濡目染,对“二人台” 喜欢至极。来到白土窑时, 恰好二人台艺人“金牙四” 在此唱戏, 经人介绍,我加入了“金牙四”的戏班。当时艺行中讲究拜师,我新来乍到,不知道这些规矩, 入班后没有拜师,因此, 在班内处处受“金牙四” 的冷遇,不让登台唱戏,只是叫我背东西、端水,不给份子。干了一段,一看不行,我便退出“金牙四” 戏班跑到宝昌马家营子,拜“万人迷” 为师,入了他的“风搅雪”戏班。
  “万人迷”官名刘水山,小名拉城子。他的班里有:
  刘玉山(刘水山弟弟),艺名“满天星”,二十七、八岁。
  曹珍,二十五岁,原籍灵邱人,最后落户在黄盖淖小格赖村。
  “旦光花”,男,二十五岁,蔚县人。
  “黑老人”,男,三十多岁,西路人。
  老纪,蔚县人。
  “三洋潭”。
  刘水山原是唱蔚县秧歌的,后来又唱“二人台”,故此很受群众欢迎。人称“风搅雪”戏班。这个班早在张家口南北市场住茶馆时就唱红了,当时有阳高马东亮,艺名“拆散人家”,他与刘水山班唱对台戏,后来观众都被刘水山拉过去了。刘水山的“万人迷”绰号就是在张家口叫响的。我入“万人迷”戏班的第二年便唱红了,成了坝上人民喜爱的民间艺人。由于我爱吃荞面,人们亲昵地给我起了个艺名叫“荞面旦”。
  有了“荞面旦”这个绰号, 说明个人的艺术生涯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于是我呕心沥血,倾注全部热情把从集宁学会的《回关难》、《抽洋烟》、《割红缎》、《串西湾》教给“万人迷” 班的人。从此东路“二人台”便有了这四个剧目。其中《回关南》一剧, 是我在西路“二人台” 名伶“二姑娘”、“三点红”、“贾大丑”、“六老板” 等人创作的基础上,把自己两次南逃的感受加了进去,内容更加完善、情节更加生动感人了。
  民国十八年,寸草不收一点点,黄鼠狼子成群,沙蓬滚成蛋。
  “沙蓬草籽荞麦花,莜麦秸秸,渡过年限。”
  “头等人家卖骡马,二等人家卖田产,三等人家卖老婆。”
  通过这一再创作,再加上个人有亲身体会,演唱时情真意切,句句感人,唱一场,人们哭一场,《回关南》这出戏当时在民间影响很大。加之我融合了西路、东路“二人台” 的唱法,兼收了“西路二人台” 的细腻、委婉,“东路二人台”的粗犷、短促。故“荞面旦”这个艺名曾名噪一时。后来,“风搅雪”戏班子又进了民间艺人“三人子” (灵邱人,唱秧歌出身);“水仙花”(姓吕,小名“喜关子”张北人); “老三朵花” (“万人迷”的师傅,山西浑源人,后死在康保);还有“小四文”、“喜乐子”。
  这个聚集了众多“高手”的戏班,一直在一起唱了九年,足迹东至丰宁,南至张家口、宣化一带,西到集宁、商都一带,北到白旗一带。这个戏班当时在众多的“二人台” 戏班中是个比较有名和很受群众欢迎的戏班。
  后来“万人迷”的四兄弟,“肚扒羔”参加了八路军, “万人迷”也成了八路军的地下交通员,戏班由几个徒弟顶当着。沽源第一次解放时,刘水山当了黄盖淖乡小格赖村村长,撤城后,在新安乡三义美村被乡丁逮住砸断了腿,活活疼死了。
  师傅一死,戏班四分五裂各奔前程,我便插班唱戏,也在沽源西部各村落教戏,直到一九五七年,我参加了工作,在张北县歌剧团当教师。一九六一年到康保县剧团任教。文化大革命中,我挨了不少批斗,六六年十月到康保小学打杂,一九八二年退休。
  一九八六年内蒙古自治区把有名望的民间艺人请到呼市,整理、抢救“二人台’这一民间艺术,并录了音。没想到,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我已年过花甲,又在呼市登台献艺。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