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史话沽源 >

民政情怀

时间: 2017-11-06 09:19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李凤鸣 点击:

  2003年9月,一场秋风把沽水沃野吹得满地金黄,农田里涌动的麦浪飘出淡淡的秋香,风吹霜染后的片片树叶,或紫、或橙、或淡红、或墨绿仍还依恋在树干上,漫山遍野尽然秋色。我在基层乡镇工作了十几多年,已经习惯了农村的生活,我喜欢秋色里的金黄,我多想是一片树叶深深地融进这硕果累累的秋色里,在无言无语中和我的同事、同伴一起看着庄家人脸上绽开的笑脸,和他们一起体会着丰收里的喜悦。这是我们基层乡镇领导干部的最大欣慰和期盼。可就在这年秋天,因组织上的工作需要,我卸任了西辛营乡党委书记之后,到沽源县民政局任局长职务,开始了我人生历程的又一次新的实践。在从事民政工作的四年里,我体会最深的是:党的阳光,党的温暖,在民政工作上体现的最灿烂,民政的每项工作都诠释着为国分忧,为民解困的宗旨和情结。老百姓对有民政工作的热恋和爱戴,至崇至尊,民政部门是他们无助时的依赖,脱贫解困时的领航和向导。四年来,日日月月的工作经历,让我对民政工作也缔结了放不下的眷恋和尊崇的情怀。

  让最可怜的人得到关爱
  
沽源县是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80%,气候特点是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繁,因此,以农为生的农民时常受灾,救灾救济成为民政部门的一项经常性工作。遇有灾年,冬季三无户(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柴烧;遇有春荒,重点要保证“三无户”的口粮及籽种。口粮原则上保证每人每天一斤,村供村养的五保户基本上满足供给。为了救灾工作公平公正,救灾股的同志们在受灾年秋天,沿乡镇逐地块进行估产,秋末初冬配合乡村干部逐村逐户调查摸底,核实发放救灾救济明白卡,冬春夏按照明白卡进行救助。从2004年起随着救灾体系的完善,国家又相继出台了农村低保政策和农村医疗政策。月低保金从最初的十元增到现在的一百元,伤残家庭及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均能享受。九连城镇友联村有个王大妈,当她按政策规定领到低保金后高兴地说:“我也有工资啦,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感谢政府,感谢民政局的同志们”。王大妈双眼噙着的泪花多于这淳朴的语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都在这无语的泪花里浓缩和闪烁。像王大妈这样的贫困老人,在全县是很多的,他们都和她一样享受着低保待遇。这一弱势群体时刻享受着政府的关爱,他们的感激之情深深解读了幸福生活的真正内涵。是呀,“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天下为公”,这是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时提出的口号,有多少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经过了近百年的浴血奋斗,才使这一梦幻般的期盼,在我们共产党人领导下的今天得以实现。对于祖祖辈辈以农为生的农民来说,老有所养是他们的期盼,在老而无能、体弱多病的风烛残年能领到由政府民政部门发放的“工资”是天大的好事。每当我看到这些低保户领到“工资”时,在手里数了又数,捻了又捻也不知要数多少遍。这让我体会最深的并非是他们在清点数目的情节,而是流露出那亦真亦幻的疑惑和对党、对政府无比感激的真切情感。有时候已经把钱拿到手的老人,还要问一问民政的同志,这钱是我的了吗?还和我要吗?当我们告诉他这钱是你的,不但不和你往回要,还要继续给,一直给到你寿终百年。这些淳朴的老人再也没有过多的话,只有那两道深深感激的泪痕留在了他们的脸上,永恒的流进了他们的心里。
  这些年,低保户、五保户参加新农合自筹部分的资金,都由民政全部支付。住院的医药费在新农合报销后,其余未报销部分民政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再一次性给予二千元至一万元的救助。农民的医疗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健康得到了保证。现如今生活在沽源的布衣百姓不但老有了所养,病也有了所医。
  在农村,受灾是最可怜的人,而最可怜人当中,莫数五保户了。解放后,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五保户的生老病死。当时主要采取村供、村养和乡供、乡养两种形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口流动性逐渐加大。好多村成了老年村或空壳村,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乡镇取消了三提五统,五保老人的供养问题遇到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沽源县利用闲置的学校、厂房,在全省率先办起了三所县中心敬老院,全部实行县财政供养,每年人均1560元。分散在村的五保老人,县财政转移支付供养,每年人均1200元,五保老人的医药费实报实销,五保老人的保老、保住、保穿、保医、保葬有了保障。

  让最可敬的人得到安息
  沽源县1948年解放。在这片热土上共有134位烈士献出了生命。为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激励后人前赴后继,1955年10月,沽源县人民政府在平定堡桥西大街北侧修建了烈士陵园,占地103亩,植树5000余株。1982年建纪念碑一座,碑体高16米,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仿宋体大字,背面有碑文:“在伟大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英勇斗争,前赴后继,在我们沽源一带洒下了热血,贡献出宝贵生命,开辟了胜利的道路。烈士之血,革命之花,使得我们祖国结出了社会主义丰硕之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继承革命烈士的遗志,踏着烈士的血迹,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烈士们的英雄气概、丰功伟绩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永垂不朽!”每年的清明节,少先队员都前去敬献花圈,祭扫烈士墓。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改善、美化烈士陵园的环境,县委、县政府决定迁址新建。原址改建成“沽源县人民公园”。
  在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和老优抚对象(老复退军人)意见的基础上,我们聘请了堪舆师多处勘察,新址选在距县城东南五公里的东山。新陵园三面环山,对面是开阔的平原和葫芦河。总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160万元。陵园总体设计依旧貌新颜的准则,中轴对称,坐北朝南,依自然地形梯次而建。其中:建纪念碑一座,碑体为“钢枪”造型,通高19.48米,设12步台阶,底座高2.007米,象征1948年12月解放,2007年再建;并建纪念广场2500平方米;纪念堂一座;凉亭一座;烈士英名录,陵园简介碑各一座及其它附属设施等。
  新陵园碑文由陈建国同志撰写,碑文的全文是:

碑    文
——献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和平建设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中华儿女,革命先烈。
理想崇高,意志弥坚。
抗日战争,浴血奋战。
解放战争,蒋家覆灭。
不惜生命,甘洒热血。
人民翻身,旧貌焕颜。
文明古国,百废待建。
仁人志士,奋力苦干。
为国捐躯,率先垂范。
碧血丹心,天地可鉴。
悲哉壮哉,精神焕然。
革命后昆,继承遗愿。
巧手描绘,美好家园。
祖国河山,处处新颜。
九州昌盛,国泰民安。
千古壮举,万代流传。
后来志士,携手并肩。
继承遗志,共举宏愿。
沽源大地,生机盎然。
 

中共沽源县委
沽源县人民政府

二00七年五月

  在烈士英名录中,录有安葬在本陵园的烈士134位,其中无名烈士97位,录有安葬在外地的沽源籍烈士378位。可敬啊,97位无名烈士,他们为祖国的解放,连姓名都未留下就献出了青春,多么伟大、多么崇高啊!
  为了让烈士乔迁后安息,沽源县民政局按照当地安葬的习俗,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定做棺椁,搭建灵棚,武警全副武装护送灵车,鸣枪鸣炮下葬。2007年10月18日县四大班子领导、市民政局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老干部、老优抚对象、少先队员数百人在陵园广场举行了落成仪式,为烈士敬献了花圈。改革开放,使生活在沽源大地的生者幸福安康,为了沽源解放而牺牲的烈士也有了理想的安居之所,新建的烈士陵园是缅怀英烈、感育后人的又一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让最可爱的人得到关怀
  民政工作中的主要一块工作,就是优抚安置。其对象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转复退军人、伤残军人、军烈属、现役军人。这些人戎马一生,或年事已高;或多病缠身;或握枪戎边。关怀照顾好他们的生产生活,是民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
  对这些老革命除国家给予定补之外,每年春节都要进行慰问,送去米面、肉、油和慰问金。八一建军节期间,组织医疗小分队,沿乡进行义诊,送医送药,对患有慢性病的优抚对象定期送往保定、石家庄荣军医院疗养。对孤寡伤残军人安置县光荣院安度晚年,他们一日三餐,肉、蛋、奶一应俱全,住的房是沽源县第一栋带电梯的楼房,24小时有工作人员服务,他们生活的无忧无虑。
  记得,2004年初秋的一天,省民政厅的一位处长来电,说有一位伤残军人寻找对象,条件是非坝上姑娘不娶。为此专门召开局务会商量,把“任务”交给时任优抚股长的褚志刚和刘美荣,他们发动各乡民政所长明察暗访,终于在西围子找到了中意新娘。事虽小,可反映出民政人的民政情结,折射出优抚政策的光环。
  是啊,伤残军人为国流血献身,解放了,我们不应该为他们的生活幸福多一点关怀吗?

  让最可悲的人得到慰藉
  俗话说,民政是二政府,这话不假。比如:被遗弃的婴儿,广告后仍无人认领,要送孤儿院哺养;流浪街头无家可归的乞讨汉要接到救助中心生活;对神智清楚,知道家的给足路费送回家;有病不能行动的,给予医治;无家可归的入住敬老院;病亡的予以安葬安置。提及火葬,在民政工作中算得上一件不受百姓“欢迎”的事儿。国家提倡移风易俗,厚养薄葬,而相当一部分人信守薄养厚葬,活的不孝,死后“瞎闹”。沽源县1975年建起火葬厂并投入使用,但对祖祖辈辈死后入土为安的农民来说,这个弯还很难转,死后不愿火化,棺木板越厚越好,还得花高价订几班鼓匠吹吹打打。死者去了,活者不但累得筋疲力尽,而且还背了巨额外债。更有甚者,为了逃避火化,和火葬厂的人玩起捉迷藏游戏。
  曾记得,那是1978年初秋,平定堡某村的一位长者去世,乡村干部三番五次上门做工作,宣传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和沽源县人民政府《殡葬管理办法》。好不容易把工作做通了,接尸车前边接着尸体缓缓行驶,后边随同亲属哭哭啼啼,好不悲伤。结果火化前一检查,拉去的是一具黄米面捏的假尸,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逝者逝,活者悲,人之常情。如何让逝者安息,活者得到慰藉,民政人想到了:在火葬厂内建设祭祀大厅,火化前让死者生前亲朋好友瞻仰遗容,敬献花圈,开追悼会以示哀悼;建停尸间,配有冷藏设施,这样尸体存放不受时间限制;运尸车是豪华皮卡,水晶玻璃棺材,火化炉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无烟炉。由于增加了这些人性化的设施,充分满足人们对死者的祭祀,原“火葬厂”更名为“殡仪馆”。通过省民政厅验收,我县的殡仪馆晋升为三级殡仪馆。同时,还在东山建设了公墓,环境幽雅,松柏掩映,专人管护,比起散埋四方的零乱坟丘,要好得多。
  四年的民政工作实践,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民政就是德政。民政人应具备四种素质:敏锐的政治嗅觉,娴熟的政策水平,慈母般的爱心,菩萨般的怜悯心。否则就不是一位称职的民政人。四年多的民政工作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瞬间,而民政人从事的崇高事业,对平民百姓心贴心的关爱,对弱势群体细致入微的照料,使我永不懈怠的情怀永系在心间。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