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团一行7人在武工队的护送下,从海陀山区出发越过赤沙公路,首先来到炮梁、北沟一带,在这里建立了龙(关)崇(礼)赤(城)抗日联合县。县委书记王子玉,县长王晨光。县大队长曲阳,副大队长杨森。由于这里距三岔口、剪子岭等敌据点太近,不便开展工作,在炮梁北沟活动月余后,县领导机关移至梁东的镇宁堡嵯沟窑村(今镇宁堡乡葵花村)。 龙崇赤联合县领导机关来到嵯沟窑后,村长张文亮积极配合抗日政府工作。他在深山峡谷中找了一个名叫“黄峪谷洞”的山洞,背来莜麦秸铺在山洞内,作为县委、县政府领导人的住宿和开会场所。山洞位于半山腰上的密林中,位置十分隐秘,从远处很难发现。从这里向西翻过山梁,就是崇礼县的新洞坑村,山洞虽然离村庄只有二三里路,但山高林密,道路崎岖,一般很少有人问津,是一个很理想的隐蔽地和落脚点。县委、县政府在这里办公,白天出去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晚上回来汇总情况,商讨下一步工作。 龙崇赤抗日联合县在摩天岭山区立足后,即迅速向北、向西拓展,逐步开辟了南起龙关,北到崇礼、沽源坝头,东至白河,西到崇礼清水河的大片抗日根据地,建立了11个区级抗日政权。其中11区北部属沽源县现辖的莲花滩乡、西辛营乡一带。 在龙(关)崇(礼)赤(城)抗日联合县的开辟工作中,为了打击日伪军的破坏活动,平北游击支队派李忠志、吴广义率领武装工作队,配合县委、县政府工作。后又建立了骑兵大队,李忠志和吴广义分别担任了正、副大队长,由平北军分区和龙崇赤联合县双重领导。 1944年10月,为适应武装斗争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推动抗日工作向坝上地区发展,平北地委决定,撤销龙(关)崇(礼)赤(城)联合县,分别建立龙(关)崇(礼)宣(化)联合县和赤(城)源(沽)联合县。除将原(关)崇(礼)赤(城)联合县一区金家庄、炮梁、北沟一带区划归(关)崇(礼)宣(化)联合县外,大部分地区划归赤(城)源(沽)联合县。县委书记兼支队政委方成,县长姚彤华,支队长吴广义。 县政府常驻赤城县马营焦泥坑村的自然村石庄沟,共辖9个区。其中赤城县境内7个区,沽源县坝头沿线2个区。地域为南与龙赤、龙延怀联合县相连,东到伪满边境独石口、冰山,西与龙崇宣联合县毗邻,北到坝上沽源。 1945年6月,平北地委又将赤(城)源(沽)联系县划为赤城、沽源、张北三个县。同时赤(城)源(沽)联系县奉命组建张北工委、办事处、支队,受赤(城)源(沽)联系县领导。工委书记张志远柴书林,办事处主任陈博文,支队长吴广义。选定了以一个精干的班子,率一支六、七十人的骑兵小分队,进入崇礼、张北坝沿一带活动。 赤(城)源(沽)联系县的建立,为抗日工作向察北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方和前进的依托。联合县建制共设立8个月时间。 1945年6月,抗日战争胜利在即,平北地委决定撤销赤(城)源(沽)联合县,成立宝(昌)源(沽)源抗日联合县,驻地在赤城县马营乡界墙村。原赤(城)源(沽)联系县所辖区域分别划归赤城县、张北县和宝源县,宝源县工作重点在坝上地区。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郎宝信,县大队长张印堂。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解放区人民积极向日本侵略者进攻,收复失地。8月11日上午,宝源县委在驻地界墙村进行动员,认为我方武装力量虽然有限,但敌人已成惊弓之鸟,只要我们胆子大,气势壮,就能逼退敌人,取得更大胜利。按照县委的部署,中午即兵分三路,向坝上宝源地区进发。一路由县委书记郎宝信率领,县委、政府机关及警卫队共30多人组成,前往收复宝源县城宝昌镇;一路由组织部长丁良壁带队,率领狮子沟区小队向平定堡挺进;一路由独石口区委书记冯振勇带队,率区干部、民兵收复小厂、大滩。郎宝信率领的一路队伍,把集中来的35匹马排在前面,大张旗鼓地打着红旗进发,一边行进一边不断有人加入,进至宝昌镇时队伍已达到100余人。13日,宝昌镇500余守敌闻风而逃,郎宝信率队顺利收复县城。 平北军民积极的开展武装斗争,根据地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平北抗日根据地和冀东抗日根据地互为犄角,威胁北平,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北岳区、冀中区和平西区的巩固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斗争虽然艰苦,但由于我们在政治上坚持了党的领导和统一战线,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军事上坚持正规军和地方武装密切配合的人民战争思想,在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一系列爱民政策。从而在粉碎敌人一次又一次围剿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最终取得了民族战争的伟大胜利。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