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红色沃土 >

峥嵘岁月里的革命老区(4)

时间: 2017-04-01 17:26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郑恒萍 点击:

二道沟革命老区

讲述人:王秀峰,回民,1937年生,二道沟人
 

  二道沟村名的起源,据当地老人讲,二道沟位于古长城外侧,山丘延绵,沟壑众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二道沟周围的山峦形成了一道道山沟,所以当地的村民就起名为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四道沟、五道沟,这些都是自然村名,二道沟就在其中,因此得名。
  二道沟是一个回族自治村。所辖四个自然村,三面环山,山势走向由东向西,只有东西方向,连接平缓,也是出入村子的唯一通道,东侧相邻丰源店村南、西、北皆是大山环绕,山中野菜物产丰富,蕨菜、黄花、口蘑、榛子等。
  二道沟的回族村民大约有40多户,大多来自怀来的王家楼回族自治乡,赤城的独石口等地。汉民有60多户,多来自山西、独石口、内蒙等地。这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庄,但回族兄弟和汉族兄弟自建村以来,一直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纠纷。回族村民中姓氏最多的以王、郑、何为主,是回族的三大姓氏。
  回族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每年的三大宗教节日,每周五的主麻日以及每日的“五时拜”都要在清真寺举行,回族村民婴儿的出生和亡人的出殡礼都要由阿訇在寺院里举行,所以只要有回族人居住的地方,就会建立清真寺,用来举行宗教功课、举办宗教活动。
  二道沟的第一座清真寺建于1952年,是由当地的回族村民自筹资金自发的建立起来的,共建有四间大房、东西各有两间小房,南面是一排小房,回族村民用来洗大小净用,是沐浴的地方。

  二道沟日伪时的“集甲并村”
  1933年日军侵占东北,又侵占热河,继而侵犯整个察北。同年,日寇侵犯沽源。沽源辖地一分为二,南部小河子、小厂、丰源店乡,东部常铁炉乡、长梁乡部分地区归“满洲国”,属丰宁县,其余皆属伪蒙疆自治政府。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敌人后方空虚,共产党八路军不断深入“满洲国”开展抗日斗争,虽然遭受了日伪多次残酷扫荡,但零星斗争不断地进行,由开始的同小股日伪军斗争发展到同大股伪满军斗争,不断的给敌人以重创。于是,伪满西南防卫司令部制定了一系列野蛮措施,实施匪民分离,“建立绝缘体”即“集甲并村”方案,并开始执行,逐步发展,制造无人区。
  1943年,在小厂、长梁、丰源店一带(当时属伪满洲国统治)日军为了严防控制群众,隔绝广大群众与抗日组织的联系,限制八路军的发展,而强制实行“集甲并村”,“固边”政策,用武力强迫群众把小村子拆掉,并成大村,并成大部落。造成几十里没有人烟,从而使八路军在这一带的活动很难开展。
  日伪军也在在二道沟搞 “集甲并村”,他们认为零星居住的居民和小村庄的居民是“土匪”,是“悍民”,把这些村民集中起来管理,限制他们的人生自由,一切都在日伪军的监控之下。
  伪军在日军的指挥下,在沟门村开始修建“集家并村”的场地,强迫周边的村民日夜修筑土城墙,宽约2米,高约3米,还修筑了城门,修好之后,伪军把二道沟、三道沟、干水河村民的房子都烧光了,村民无处居住,只好集中到了沟门村。居民归屯之后,宛如集拘笼中,不但便于统治管理,亦方便于奴役压榨。
  “集甲并村”一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被集合起来的村民才陆续回到自己的村庄,直到现在这个村还叫“围子”
  (部分资料来源于史话沽源)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