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沽水风华 >

心路

时间: 2019-04-02 20:18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杨德秉 点击:

 
  离开家乡整整四十年了。
  1978 年春天,有人说那是科学之春,也有人说那是改革开放之春。
  那一年,我走出仅有百余人的西山坡自然村,先上大学,后忙工作。此后,进山城,奔省城,距家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对家乡的记忆也越来越模糊,每有出差或休假,力争回去看看。家乡变化不能说不大, 那房那村那地那人,既十分熟悉又非常陌生。而让我最难忘记的要数一段路——由村里到白土窑公社的那段乡村路。


 
  我是在这段路上走着长大的。近年来,家乡亲人都已进城工作和生活, 但我仍然愿意回去。每次回去总想从那段路走过,而每当走过它,都会有所忆、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恋、有所梦。在平日里经常梦着与它亲近, 感觉它不在家乡,好像就是在我心里。这段路上,撒落着我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快乐,镌刻着我求学、当民办教师和做临时工的苦辣酸甜,承载着我的青葱愿望和理想。
  这段路,始于我村紧邻的冀蒙界张家口至沽源的后道,结于白土窑村边的省线张沽中道(在此暂且把它称作西白线)。它南北走向全程约十五公里,途经李家营、张天信营等4 个自然村,号称贯通全乡南北的主要干道,实际只是由牛马车长期行走所形成的便道。路面显现着三条凹线,中间由牛马行走而成,两边是车轮碾轧成辙。若骑自行车,一般也按靠右行的规则,只走外侧车辙,当然需要有娴熟的技术和过硬的功夫。路宽不足两米,那时看不出任何修建的痕迹,多少年都一个样。坝上的路,瞧着不远可是走起来不近,远看有坡走近却平坦。
  1978年3月,我带着恢复高考第一年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告别了当时做临时工的公社机关大院,骑上自行车回家准备入学报到。一路上,拾捡起许多路上往事。那些年,在这路上究竟走过多少次,屈指难数。所发生的大事小事,好事险事,却一桩桩地再现,仿佛就在眼前。一件件的回忆,撞击心灵。
  路过一片残垣,记起一次艰辛。当初公社办公在西白线的南端,也就是现在白土窑旧村的东北角。北行不远路东,就是我读初中二年级时的母校旧址。
  1971年放寒假回家,那时开学放假,学生都是集体派车接送。在村里,三驾马车是非常舒适、气派、时尚的交通工具,坐上这车是最高规格的待遇。三个自然村十几名同学,上午期末考试结束立即将行李装车离校。出发时天气总体还好,天色灰白挂起三个太阳,地上缓缓地刮起像拉着骆驼似的白毛风。三九天气温极低,时间不很长,行至后坡山洼时,天气骤变,狂风暴雪迎面扑来。那雪如弹甩棉花似的横着飞,那风像要推翻地上一切似的猛烈地刮,一会儿人和车、天与地浑然一色。风雪很快填平了去路,只听着车轮碾轧积雪咯吱吱的响声。坝上孩子不能说没见过这样的天气,但在行走路上遇到却都是第一次,面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都傻了。谁也说不清眼前发生了什么,还将会发生什么,更不知怎样应对。又走一阵儿,车停了,任凭车倌怎么加鞭呼喊,车马纹丝不动。三匹大马拉着十几个小孩竟然走不动了,从来没听说过。稍等,车倌喊道:“孩子们别怕,都先下车跟着走,一定跟着走。”我们有序地下了车前后互相拉起来。鞭子一甩“驾”!——车动了。走了一阵儿,车倌让我们上了车。记着有一位同学的姐姐,从沽源小河子三中放假回家同行,她主动帮助现场指挥,始终坐车在最后,也走在大家最后。天色越来越暗,风雪不见减弱,就这样时走时停,掌灯时才走过一半路程到达四道营村。大约在村里晚上熄灯时渐渐风停雪止,但由于降雪太大,大车被托住车轴,行驶仍很吃力。大家一会儿坐车,一会儿走着,总算到了大队所在村,那是极端的人困马乏。车倌说,天太晚不能再走啦。那位姐姐命令,本村的男生要一人带一个回家, 让北边两村的同学住下,明天再送他们。我到了同学家,家人都已睡下, 只有他母亲等着,再看马蹄表已是12 点。天哪!平时最多3 个小时的路程, 我们整整走了一天哟!冬季一日两餐,同学们已经17 个小时滴水未进! 
  路过一个村庄,记起一次惊险。在西白线中部,路旁有个叫韩玉营的小村。村外有一片取土留下的土坑,路经这里必须向西绕个急转弯才能前行。是这儿,就这儿,发生的事啥时想起来都身冒冷汗。1977 年春,我负责办理结婚登记。当时上级提倡晚婚晚育,但没有新规,结婚登记只按比《婚姻法》规定大四岁掌握。不知何故,一时传言正式实行提高八岁。有一天公社来了一些青年申请登记,办公室秘书请我们去帮忙。然而想不到越办来人越多,第二天凌晨两点就有人敲门,早上一开门人就钻了进来,竟然把取暖火炉和烟筒挤翻挤散了,屋内院里全是青年男女。在县里开会的公社党委书记知情后迅速赶回,他到场后立即下令停办,并要求马上召开会议汇报情况研究处理。会上得知,两天共办理一百八十多对。我们各自检讨后,被要求连夜到村追收结婚证。
  我骑上一匹退役军马,在掌灯时到了四道营大队。村支书带着我先到妇联主任家。她因与我比较熟悉,见面便说先喝喜酒吃喜糕,饭后忽然说结婚证掉进火炉烧啦。又去我同桌女同学家,一进门就塞喜糖,还说男方的找不着,仅有女方的了,好说歹说把那一张证给了我。再到另一家,还没上门,就迎来说被女方回内蒙古娘家带走了。实际情况,我们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支书让我先到大队部休息,第二天无论如何协助把证收齐。我执意返程,当上马出了村,才知天黑得就像扣在一口锅里,伸手不见掌。但自信老马识途,一定能够返回。不很久,突然,马的前腿双双跪下,然后一跃而起,接着狂奔起来。马惊了!我一个激灵,下意识地两手一前一后紧紧把住马鞍,两腿一缩甩开了鞍镫,也不知啥时把马的缰绳和嚼绳都撒开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绝不能掉下去。不知马跑的速度究竟多快,只听耳边的风呼呼地响。好一阵子,马跑得才渐渐慢下来。由跑改走,已进公社大院,恰好遇上新中国成立前骑兵出身的公安特派员,他打着手电筒迎了上来。我还未从马上下来就听他叫喊:“有这样骑马的呀!你要它的命呀!”我慢慢翻身下马,摇晃着后退几步,站定一看,果然这马就像刚从温泉泡出来似的,浑身汗水流淌,四腿瑟瑟发抖。我镇了镇说,都回来就不错!
  第二天一早,我向党委秘书作了汇报。他说,就那儿,前两天一辆粜粮车翻了,轧死一人。
  我把那张结婚证送给行政秘书,他没收。还说别人都已回来,就我带回一份。
  那年我十九岁。
  路过一条河流,记起一段趣话。在西白线途中有一条小河,河水不大,夏天才真正像条河。河上无桥,在我记忆中,要过河只有蹚着水过。即使骑自行车经过,也得车子“骑着”人过去。
  1976年中秋,县社学大寨工作队分包各大队,上边要求过个革命化的中秋节,坚持一线。在公社机关的人员要求组织节日慰问,党委秘书负责联系,派我到张家口专门购买月饼、蔬菜、水果和烟酒等慰问品。并分送各队村,当然按价收钱。节前两天还有三家需要送达,一天午后,我赶着一架小驴胶轮车,装着几篓子慰问品出发了,走的自然是西白线。记着从第二站四道营晚饭后出村,本以为过河是轻而易举的事,然而走到河边问题发生了。小驴面向河水一动不动,用皮鞭使劲驱赶,它转头原路返回;试着下到河里使劲拉它下水,它四腿直挺后坐,仍然寸步不前。折腾了好久,没有任何过河的意思,实在无招只好返回求援。大队书记找到一辆三套马车,这车夜间加班到河的北边拉草,秋季运草车都用木椽搭着架子加宽加长。我们一行来到河边,赶车师傅把马车赶进河里停下,让助手驾车,嘱我坐在大车上。只见他把小驴近近地紧紧地拴在大马车后架,又脱下外褂蒙上小驴的眼睛,然后跳上小车前辕,叉开双腿坐在篓子上面。一切准备妥当,一声呼喊大车小车同时起步。这时小驴却悠然自得地跟着走过河来,这与我赶它过河时完全两样。怎么也想不到,竟如此顺利蹚过了这条不足十米宽的小河。我道谢后驾车继续赶路,边走边想刚刚发生的事,既可恨又好笑。可恨的是小驴脾气一犟,犟得我白白多走两小时路程。可笑的是, 再倔的驴也斗不过老车倌! 
  一路别离一路情。即将到家进村时,我不由得下车回望,心想,这路啥时建成公路就好了。
 

 
  在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公社办公机关西迁,开始对西白线分路段进行规划和整修,不过仅仅是简单的取直、平整。后来家乡搞起错季菜种植工程, 对这段路几次设计、测量、施工,使其成为一条可以通行汽车的路,但路面很窄,各路段标准不一。
  千禧年前后,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曾到石家庄找我,说计划想将这条路作为全乡重点工程,沙石铺路,南北贯通。我听后非常兴奋,表示全力支持,还与省直有关部门同乡联系帮忙。有一年暑期,我专程回乡驾车走过一趟,部分路段建成水泥路面,比过去确有较大改观,但仍然不宽,错车很难。
  后来,听说县里要将其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工程,对这段通乡县道进行高标准大规模改建。终点延长到南部省道张沽线西辛营羊库伦村边,全长35 公里,投资一亿多元,打造成我县中部南北大通道。2016 年夏天,我利用休假绕道回乡,到村边施工现场实地观看。一台台挖掘机惊天动地,掘开深深的基底;一辆辆运送车往来穿梭,从几公里外山上拉石垫基;一个个推土机马达轰鸣,前铲后推,将座座小山似的土堆眨眼间夷为平地。凭着直觉,这路的材料、质量和稳定性、坚固性、安全性, 堪称一流。它是新时代精准扶贫决胜小康的产儿呀!设计人性化,绕开村庄,避过农户,降低成本。我拍摄了许多照片制成电子美篇,作为重要的资料保存,并分发省城同乡分享。
  2017 年春天我退休后,因回乡为家人办理有关证件自驾回村,那天黄昏时才赶到。刚走上试运行尚未验收的路,心情有些激动。视野那么开阔,
  不见任何行人和车辆。凭着驾驶经验感觉,就这路的坡度、弯度和路面平整度,绝对达到县区道路一级路水平。徐徐加油,平稳行进,说话间就由村到了乡政府,全程仅仅用了8分钟。8分钟哎,真的是8分钟哎,四十多年前我们可是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走完它!
  由于兴致未尽,总想着再次尽情地感受这段新路。于是到了暑期,特意自驾新夏朗家庭旅行车,轻轻地款款地亲近、体验、品味、享受它。
  那是一次大雨过后的第二天中午,我与家人从沽源县城出发,由冀蒙界后道来到村边的新建公路上。那天天气十分晴朗,阳光明亮不觉炽热,清风爽爽不感凉意。天空像个浩大的蓝色穹庐,蓝得欲滴,吸附着数得清的几朵白云。西部山坡上,绿色林带成方成网,庄稼和蔬菜的田园浓淡有致,格律韵美。村子东部那辽阔的草原上,端捧着几盆湖水,如兰花盛开,似宝石摆动。眺望东方远处的大脑包山,其容貌清晰可辨,真可为包又实为脑,那里似乎蕴藏着所有家乡人的聪明和智慧,孕育着一代代家乡人远大的梦想。
  在新建公路上,我依车而立,敬赏着一切。家乡的盛夏,犹如一幅天然实景油画大美而诱人。四十年前,总认为村外的远方才美好,越远越好;而今天,眼前的家乡,比走过的远方任何山峦海滨、喧城闹市都简约畅达、宽厚涵容、豪壮耐品。随后,我的注意力渐渐地转向崭新夺目的新建公路上。顺着公路延伸向南望去,它宛如一条青龙,静静地俯卧在绿茵茵的地毯上。路基高出地面许多,两侧护坡由鹅卵石堆积而成,经风吹雨淋洁白如雪。路面笔直平坦宽阔,中间一条隔离线,在阳光照耀下金色艳艳,自然地把路面分为上下两车道。一组组减速带银白亮丽,引人注目。呵!两边还有近一米宽的路肩呢!
  忽然,我有了要驾车缓慢行驶全程的念头。于是,我专门从始点起车,速度不超二十迈,时而行进时而停下。途中,看到了我的初小、走读高小和初一的旧校址,仅仅有校址,人已去,像是幻听到了琅琅读书声。近睹了当年中秋月下强行蹚水的“路”,当然是在新建的小桥上。在桥上伫立许久,我似乎看到了远古时期浩瀚的冰川,覆盖修饰着茫茫大地;似乎又听见了滔滔的永丰河水,呼啸着丰润家乡漫漫的草原;似乎也记起家乡人,年年无奈地渡过这涓涓的河水,谋求生存和生活。然而,今后再也用不着涉水踏冰,用不着耗费时间精力,多走冤枉路了。当驾车又前行,看到了当年翻车轧人和“马失前蹄”的地方。我下车看着看着,不由闭目默默祈求: 家乡人出行平安,行走在这段路上,不,远走他乡行进在任何路上,都不出大的人车事故,小的也不出。上车再前行,即将到达白土窑新村。下车回望,我想今后在新时代改革发展建设中,家乡人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暴风雪,多么大的艰难险阻,一定会有智有勇,齐心协力,化险为夷,决战而胜。
  西白线——家乡的路,我心中的路。牧游农耕千百年,一年旧路换新颜。你变得怎么可以这样快? 
  当今的路,都是在不曾有人走过,但根据实际和人们的愿景目标,先行规划设计,遇山钻隧,遇水架桥,建设而成。都是在建成后,才走的人多了。行走之路,通达天下;心灵之路,感觉美好,感受幸福,通达未来!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