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小西胡同

时间: 2018-09-15 14:43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任伟韬 点击:


  小西胡同村位于平定堡正西10公里处,属于沽源县高山堡乡盐淖行政村,是一个地广人稀、滩多草茂的地方。全村300多人,居住分散,但方圆几公里内,村史却相对较长。
  清朝末年,在太仆寺旗境内,从察哈尔左翼四旗、正蓝旗、正镶白旗聚集而来的蒙族人和从山西、河北其他地区迁至的汉族人杂居于此。从山西襄汾县迁来的任氏父子4人也在此列,父名不详,三个儿子分别是任潘、任宝和任武。
  任氏与当地牛家、王家和宋家在太仆寺旗兴盛乡一个小山沟居住,村名为“四人沟”(今兴盛乡太平沟村)。后因“四人沟”犯“死人沟”之讳,任氏举家迁到了马坊子乡兴隆沟村定居。随后,任宝(1897年生)只身去了几趟锡盟,换回几头蒙古牛,平静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大概是在1920年夏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任宝外出到沽源县小河子(民国四年沽源县始得名,民国七年县政府驻地由独石口迁驻小河子)办事。他赶早路从兴隆沟出来,南行7公里便到了高山堡村。村南侧便是由元房子到大脑包的连绵山丘,当时叫“高个尖山”,绕着这些连绵不断的山丘,又走了几个小时,来到一大片开阔地,放眼望去草野茫茫,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一人多高的野草到处生长,东边西边一眼望不到边。在正南方,远远地隐隐约约看见三座低矮丘陵呈“门”字形分布,中间凹进去很多,敞开口面对着北方,像个放大了的“胡同”。此刻,蓝天上飘着白云,草原一片绿海,一派“紫菊花开香满衣,地椒生处乳牛肥”的草原湿地风光。走进原野南行5公里,来到一水洼处。水洼向东延伸到东山脚下,另一端在西侧,涓涓细流,像一个勺子把儿形状,延伸到西边1公里外的白色大淖中(今高山堡乡盐淖村南)。任宝觉着这里依山傍水,水草丰美,宜人久居,就产生了来此定居的念头。他去小河子办完事后,连夜赶回太仆寺旗,把这个想法说给了家人。
  第二年一开春,他就赶着牛车,携带耕种家什,来此开荒种地了。就在今天小西胡同村西坡脚下西北角位置,一个人挑土脱泥坯,苦干7天,盖了一间10平米大小、一人多高的房子。他向北开荒,一直开到水淖边,随后又向南一直耕种到瓦窑坑(因开过瓦窑而得名),开辟荒地近百亩,并及时播下麦种。春去秋来,经过几个月忙碌,到中秋节前后,麦子就获得了丰收。任宝兄弟加盖了三间土房,并赶在入冬前把家眷接来,在这三山环抱,溪水封山的地方安居下来。
  任家在这里生活了两年多,到了第三个年头,有一天,山东大汉吕东来也来此定居了。他生得高大威猛,办事爽快,受雇于平定堡地主吴毛永家,当了吴家在四顺永、西房子的管家。他给吴毛永干了两年,攒钱买了3头牛,开始单干起来,没过两年功夫,就有了数十亩地。
  随后几年,赤城人王义祥、于润、郝贵、郭占银,王贵、王亮兄弟,王林、王瑞兄弟,杜亮、杜明兄弟等人,皆因老家山区土地紧张,生活难以为继,陆续来沽源扛长活。他们听说这里地好产粮多后,也都纷纷来此定居。
  二龙山的吴老二(本名吴凤祥,原籍赤城),住在当时二龙山林场前一个叫三岔口的小村里,看到那里树多地少,没什么发展前途,就顺应村里搬家的潮流,搬到了小西胡同定居。另一户赤城人李天发,来了几年,因受不起当年用镰枷打莜麦场的累,就打道回老家了。蔚县木匠张聪恩在这片儿给人们修犁、修车、修碌碡,觉得此地生活好于蔚州,就将妻儿也搬来落了户。
  后来,村里有几家养了不少羊,家里忙不过来,就到县城雇了一个叫“老南”的羊倌(本名南化河)。老南来自哪里,至今尚无定论,但口音介于河南和山东之间,这一点没有疑问。他放羊技术高,还懂得羊病知识,人们都雇他放羊,他也就在此定居了。
  1930年以后,村里已聚集了十一个姓氏、十五户人家,这“十一姓十五家”就成了小西胡同村最原始的居民。这些人虽然定居下来了,日子却过得非常穷。那年代村里的人们有多穷呢?——全村只有两副扁担和水桶,一副在任宝家,另一副在吕东来家,全村人畜吃水都要共用。那口井在郝贵家房后道边的高处,每天早晚都有等着提桶打水的人群。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村子规模也在扩大,可人们有一天忽然发现,自己的村庄竟然还没一个正式的名字!1932年的一天,全村人聚到任宝家,一起商量着给村子取名。考虑到村子位于三山环抱的西坡脚下,三山北侧一片水淖直通西边1公里外的大淖,他们就为村子取名为“小溪胡同”。后来人们口耳相传,时间一长叫白了,就叫成了“小西胡同”——当然,如果深究,“小西胡同”的得名既有其地理位置的必然性,也有其人文环境熏陶的偶然性。在此不予赘述。
  时光飞逝,一晃近40年过去了。1970年,国家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沽源很多村都在盖“排子房”。小西胡同村因地势高低不平,过去盖房又比较随意,一般都是杂乱混建。公社领导检查后认为不合格,需要整体搬迁到村北水洼地以北平整宽敞的草地上,于是,小西胡同掀起了新农村建设运动,一直持续到1982年大集体解散才结束。
  在这12年间,一部分村民陆陆续续搬到北营子居住,另一部分还未来得及搬迁,就因政策改变而中止了。这样,小西胡同村就被分为两个更小的村庄,原小西胡同村被称为“南营子”,水淖以北被称为“北营子”。南北营子相距约400米,对外仍统一称“小西胡同”。不过,近些年一些年鉴和城建资料上,有的也把南营子、北营子分别称为“前小西胡同”、“后小西胡同”。但是,小西胡同人对此并不认同。因为早先搬到北营子的村民基本是南营子老住户的后代,虽然隔着一洼水淖,毕竟世代血脉相连,仍属一个村,一家人。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一个时代,一种情怀,在这个心灵寻根的时代,故乡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已随着岁月的洪流走进了记忆。如今,最初十五户人家的先民已随风飘逝,他们的孙子辈也已年逾花甲。再往下一两代人,都是走了又回,回来了又走,只留下一座座空房空院,独自迎着朝阳,沐着晚霞。古老的房屋已成断壁残垣,里面杂草丛生,唯有一些车轱辘和碌碡,还静静躺在院中,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同时迎接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