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地名文化 >

白庙洼

时间: 2018-09-13 16:50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李富荣 点击:

  白庙洼是沽源县小厂镇的一个行政村,西北距乔家围子2公里,东南距小厂镇5公里,包括白庙洼、冀家营子(又叫小白庙洼)、西山坡和大道湾4个自然村。村委会在白庙洼自然村。
  清朝的时候,这里和石柱子一样都是蒙古王公礼亲王牧马的地方。清光绪年间的1882年前后,蒙人放垦,赤城三山(今赤城县猫峪乡三山村)富裕农民乔斌,从蒙人手里买下了白庙洼附近的土地,然后举家迁来,筑屋定居,成为白庙洼第一户人家。
  之后,棠梨沟(今小厂镇棠梨沟村)杨家又从乔家手里买下白庙洼约一半的土地,并迁来定居耕种。从此,乔、杨两家在白庙洼平分秋色,共同成为村子的创建者。两个大户人家,在一百多年的复杂多变的艰难岁月中,一路携手前行,共同创造了白庙洼村的历史。
  乔、杨两家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草滩,虽有洼地,却没有白庙,因此还不叫“白庙洼”。白庙洼村名的由来,跟村北的一座小庙有关。小庙建在村北的一道山梁上,里面供的既不是文臣武将,也不是佛道神仙,而是白兔子精(即民间所称的“白仙”),因此这个庙就叫“白庙”。又因村子建在梁前洼地处,故名“白庙洼”。至于白庙建于什么年代,已经没人能说得清了。
  中国人建庙一般都是有祈求的:有祈求保平安、降福祉的武圣关公庙,有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庄稼丰收的龙王庙,还有祈求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送子观音庙,等等。白庙洼人给白仙建庙,又是在祈求什么呢?
  据说,白庙的建立是为了祈求白仙放过或保佑得了癔病的村民。原来,过去白庙洼一带,尤其是大道湾的村民——特别是妇女——常得一种怪病。此病说来就来,发病很快,发病时有四肢冰凉、脸色发白、烦躁不安和头晕等症状,很像民间口耳相传的癔病。
  过去人们讲迷信,认为癔病不是正常发病,而是跟上不干净的东西了,比如说跟上白仙了,也就是被白兔子精附体了。在过去很多人的观念里,不少动物都能修炼成仙。白兔子精就是白仙,蛇(也叫“长虫”)精就是长仙,狐狸精就是狐仙,等等。这些仙家像人一样,也分善恶,有的专门祸害人,有的则得道成为有德行的仙家,专门帮助人。不管是哪种仙,都可以凭借超人的神秘力量掌控人类——当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怪病给白庙洼人带来了很大恐惧,因为这类病是急性的,病情发展很快,几小时就可能要人性命。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在疾病面前,人们既无助也无奈,只能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这些神灵鬼怪身上。于是,人们就建了白仙庙,家里有人得这种病时,就去给白仙烧香,祈求它放过病人,或者保佑家人平安。但是,白仙并没有放过村民,也没有保一方平安,得病的人依旧很多,因病致死的现象经常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非常重视防疫工作。1967年4月17日,张家口地区卫生防疫站派工作组到沽源县对“克山病”进行普查,查出包括长梁、丰源店和小厂在内的9个公社24个大队为克山病区,白庙洼也名列其中。一直困扰着白庙洼人的所谓“癔病”,原来就是“克山病”。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人常得的一种病,因1935年首先在黑龙江克山县发现而得名,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心肌病,也称“地方性心肌病”。其实,这种病就是我们这里人常得的“翻症”,解放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防治措施,现在这种病已经绝迹。
  上世纪70年代,白庙洼人迎来了一群白衣天使。他们是省委、省政府派来拯救村民的真正的“仙家”——来自石家庄的医生。经过多方调查、访问,研究病情,并采集水样、土样进行化验,他们认为这种病的诱因可能跟水土中缺硒、砷等化学元素有关,同时可能与风太大也有关系。于是,他们在白庙洼井里下了药,又让人们在村子北面的豁口处栽了树。这些措施行之有效,之后,白庙洼得这种病的人逐渐减少,现在已基本消失。
  克山病被消灭了,后梁上的白仙庙也在 “破四旧”时被拆除,但“白庙洼”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地名,却永远留了下来。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