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 信息 生活 尽在沽源网

扫码关注沽源网

精彩内容看个够

张家口今日热点

各区县的新鲜事

当前位置: 主页 > 沽源文史 > 大二号 >

大二号的商贸(4)

时间: 2017-11-03 10:28 来源: 沽源网 作者: 任作贵 点击:

  我们要感谢多伦县档案局,保存下来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确切了解那个时期大二号商业的真实面貌。以上资料可以佐证汉族8大家8小家回族8大家8小家的商业规模。非常不幸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军阀混战,天下动乱,地处边远之地的多伦及其管辖下的大二号都难逃噩运,屡遭劫难。桌孔铭先生在《民国时期多伦县的商业概况》和《塞外名镇大二号》中,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两地商业的境况。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民国20年(1931年),多伦商号从2500余家锐减至249家。大二号在民国15年(1926年)3月遭受了哗变士兵和土匪的大肆抢劫,抢劫持续数日,大小商户悉遭劫掠,货物、粮食、衣被、牲畜等皆被掠去,在无物可拿的情况下又绑走人票40多人。次年11月,某部贾旅第8团出入大二号3天时间,行同土匪,士兵挨门挨户搜抢财物。同年12月12日早,土匪包围了大二号,保卫团不敌,土匪攻入镇内,将农商各户财物抢劫一空,临走又绑走男女人票100多人。这之后,土匪杆子不时骚扰抢劫,外籍商人纷纷离去,店铺关门歇业,自此大二号商业一蹶不振。此外,驻防和过境的军队繁多,强取和借用军需费用也使大二号商民苦不堪言。此种情形正如二豪镇(大二号)商会事务分所所长张国华致多伦县商务总会转呈县公署公函“土匪骚扰,商家民户损失甚巨。嗣至军兴之时,支垫一切,十室九空,贫困已达极点。”剩下为数不多的几家买卖人家,也不敢公开营业。以致在大二号形成了颇为奇特的经营方式,商家的店铺里空空如也,看不到什么像样的货物,货物都藏在隐蔽的地方,只有熟人来买东西才敢拿出来。街面上的门脸房,都装有厚厚的护板,上下两道槽,把木头护板一块一块插进去,把门窗严严实实封闭起来,类似于现在的卷帘门。这种护板一直沿用到上世纪60年代。据马骥先生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大二号”一文回忆“城内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又窄又长的大街,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半坡上,街道是自然的白色石质路,路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号,店铺,大约不下五六十家.有杂货铺、点心铺(五座),布匹铺、皮革铺、皮袄铺、故衣铺、药铺(八座有医生),肉铺(回汉)烧饼铺、木匠铺、铁匠铺、理发馆、饭馆、大烟馆等。不少店铺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如“兴盛奎”、“万兴玉”、“满盛永”、“德盛昌”、“降顺成”、“华美”等。街中心路北有一座“大蒙公司”是专业收售大烟的。此外,还有油坊、缸坊(造酒厂)、磨坊、醋酱坊等。还有一些临时摊贩夹持其其间。这些铺面都是大敞门式的,铺面没有窗户,全部镶嵌着一块块黑色大木板。白天全部撤掉立到一旁,使店铺里的所有货物裸露无疑,晚上将木板全部上好,既挡风寒又起防范作用。”马骥先生的文章出自自己的记忆和采访,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文中一些商号的名称与《多伦商会档案》所载,略有出入,如“兴盛奎”应为“兴盛魁”,“降顺成”应为“祥顺成”,“德盛昌”应为“德茂昌”。
  民国22年(1933年)大二号沦陷,日伪政权仍沿用民国政府区划,仍将大二号作为多伦县第2区,并在大二号设警察署和税务分征所,大二号街面上商业稍有恢复。伪康德二年(1935年)8月27日,伪多伦县长姜朕青呈文伪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李守信和日军多伦特务机关:“大二号地方为多伦所属唯一重镇,人烟荟萃,繁盛之区,故于去岁首在该处设置分征所及警察署,复于今春添设初级小学校,只以地方安谧,商民归业者日益增多,人烟稠密,市井繁盛。维距职县篤远,恐有鞭长莫及之虞。拟即设置办事处以谋政治之进展,并就现有之警察署及分征所从事改组,以利公务。”此报告得到李守信的批准,遂设立“多伦县公署大二号办事处。”下设总务课(科)、财政课(科)、警务课(科),并制定“多伦县公署大二号办事处官制条例十六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到  1948年大二号第二次解放,又是一个动荡时期。商民不知所措,国共两党时常拉锯,你来我走,多次镇压,商民多有惨祸。又有杨锡壶匪帮滋扰,天无宁日。在这种情况下,商家纷纷离去,许多人扔下房产一走了之。来自沙城的魏家和来自哈尔滨的冀家等商户都是在这个时候离开大二号的。
  冀家曾在中俄边境做生意,在外蒙古战乱时退回到哈尔滨,“九一八”事变后又辗转来到大二号投奔亲戚丁守义家,就在丁家附近租下房子,开了一家烘炉房。冀万宝、冀万财、冀万发兄弟就在大二号站住了脚。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冀家就搬走了。反动政府强取豪夺,不管商民死活,开烟馆,设赌场,一时间大二号乌烟瘴气毫无生气。据大二号王秉良等老人们回忆,孟氏家族开设俱乐部,为招徕生意吸引赌客,俱乐部院子里搭设了戏台,雇请戏班常年唱戏,天天是锣鼓喧天热闹不断,小孩子们也跟着在那里玩耍,有时还能在地上捡到赌客遗落的零钱,买些烧饼麻花之类的零食。那个时期商业凋敝,百业萧条,反动政府与地痞恶霸相勾结,开设大烟公司,种鸦片、卖鸦片、抽鸦片,搞的古镇萎靡不振毫无生气,是大二号前所未有的最黑暗、老百姓最苦难的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大二号的商业得到了稳定维持。新生的人民政权迅速取缔了赌场(俱乐部)、大烟公司等毒害人民的场所,打击投机倒把行为。这一时期的商业规模非常小,多是小商小贩,商品相当匮乏。也没有了南下京津,北上多伦的商路。1956年人民政府实行公私合营,仅有的几家商号并入国营供销社,自此大二号的商铺历史划上了句号。
  在民间,小商小贩一直没有间断。货郎担个挑子,卖个针头线脑。当地的烘炉师傅炸些莲花豆、麻花,打点烧饼,在街上出售。笔者小时候(上世纪60年代)亲见那些小贩在大街上,两只木箱挂在扁担两头,手拿一只拨浪鼓,沿街叫卖。文革早期,还能见到这些货郎的踪影,到文革后期彻底绝迹了。那时候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切民间的商业活动都在禁绝之列。大二号的手艺人被收归队有,成了大队副业队的成员。“铁匠炉”、“裁缝铺”、“毡房”、“白铁匠”继续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发挥作用,远近乡村还是得来大二号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微信扫一扫 关注沽源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