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古镇大二号(二豪镇)因交通而盛,居于张库大道商贸节点,是张家口、古北口、独石口过往多伦诺尔和蒙古人进京,到内地通商贸易的必经之地,北距草原宗教、商贸集散中心多伦诺尔七十公里。商业往来繁荣,人流熙攘,盛极一时。农牧交错的自然环境,蒙汉民族拉锯的城垛分野,口边商贸的中转,汉回三大寺庙辐射方圆数十里而形成的崇神中心,加上清雍正开始的招垦租耕、逃荒流亡、东路回族迁徙这些特殊的移民文化背景,使大二号的乡土聚落在村落布局、建筑风格乃至风俗与民间信仰上集移民文化之大成:草原与农耕、商贸与农牧、汉俗与蒙回信仰,兼收并蓄,而形成自身所独有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汉回三大寺庙作为大二号民间信仰的载体与民间信仰活动的聚集场所,从其建筑形态、所奉神明及社会功能中折射出各路移民的故土情结、传统民间信仰在古镇大二号的传承、互动与变迁状况,以及移民本土化的历史演进。大二号的民间信仰不仅体现在寺庙与特定日期而群体的庙会,更穿插于个人、家庭、宗族、村社之中,在日常与狂欢之中,达到凝聚统一、和谐有序、“神”、人同居的乡土社会。 一、大二号的移民与寺庙 大二号是一个“历时迁入型”古镇。自山西任姓在此落户后,山西、山东、直隶等九省十八县逃荒、租垦者陆续迁居并形成聚落。大二号先民不仅带来工具勤劳垦荒,增殖人口,安身立命,而且也带来了迁出地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与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不可分割,它植根于民众生活,渗透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影响、服务民众的一生。日常的民间信仰是自发和分散的,百姓通常在家中多备有神像、香火,在日常与固定时日随时都可以祭拜。早期的移民背井离乡,浪迹荒漠,面对未来命运的不可知和无奈,唯有寄寓家乡的神灵庇佑。在大二号落居后,因有感于故乡神明的庇佑以及在新的恶劣环境中适应生存的需要,移民便在生活安定后为故乡神明立庙建寺。这样,大二号的民间信仰便由迁出地神明“分身”、“分香”等形式移植兴起了。 回顾历史,二豪镇的兴起与庙宇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二豪镇不仅是辐射周围六七十里的商贸中心,还是此范围内的乡民因崇神拜香以庙兴场,并形成庙会乃至发展起市集的崇神中心。这些庙宇是随着移民落居发展而陆续建立的。不同原籍的移民为开拓生存空间面对艰难多舛境遇往往由单枪匹马、孤军作战发展到族戚联袂再到同乡团结。在形成合力,同心团结、同舟共济的需要之下,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复制模拟故土记忆,建立原籍移民社群的社会文化的组织便应运而生了。基于共同地域的文化认同和增进乡谊,在庙宇的祭神活动恰好满足并得以承载。因此,乾隆41年,在古镇东制高点附近先建起了东庙九圣庙(也称娘娘庙)。其后,西庙老爷庙(内祀关羽)的兴建与山西移民,尤其晋商密切相关。庙里泥像、彩绘壁画都从山西请师傅完成。庙院中的香炉、钟鼓都从山西购置。晋商群体在异乡漂泊,创业时的颠沛流离,商海沉浮的无助无奈,匪盗诓骗的横生,自然助生了象武圣关公这样保境立命的宗教信仰。加上山西移民的拓展,其地域性文化认同的凝聚,关公信仰所形成的强大的精神统摄力,激发了山西移民群体自发的建庙行为。伴随着二豪镇商贸的繁荣,老爷庙、九圣庙的建制、功能也随移民血缘——地缘——业缘的层层扩展而拓展。而东西两路回民的迁入又为二豪镇注入了新的宗教文化——伊斯兰教,随回民同族相投而发展壮大,光绪8年建成了相当规模的清真寺,成为回族移民虔诚神圣的信仰情感的寄托所在,并形成了大二号独特的以清真寺为核心围而居住的伊斯兰文化聚落。 二豪镇的寺庙作为移民文化的载体,传播了移民迁出地的文化,反映了二豪镇民间信仰的特点。就寺庙供奉的神明来看,有汉民三官、财神、龙王、子孙圣母、苗王、药王、火神、五道神、土地公等崇拜,有满清的山神崇拜,草原畜牧的牛马王崇拜,还有回民的伊斯兰教;也集合了各路移民尊奉的原籍地域性神明信仰,比如山西移民的关帝、山东移民的碧霞元君娘娘;有自大二号形成聚落后产生的本土嘿喽爷信仰,以及附丽的东西庙所在方位青龙白虎风水倒置的风水信仰。总之,汉蒙满回诸民族,农耕、畜牧、商贸诸经济,三晋、齐鲁、燕赵、草原诸地域,多神与一神诸崇拜,移民原籍信仰与本土化信仰,一起构成了大二号独特的多元文化。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