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属河北省沽源县的大二号,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称“二豪镇”,隶属于多伦管辖。这个地方有较早的发展历史,曾有“先有大二号,后有喇嘛庙(多伦诺尔)”的说法。在历史上此地究竟何时开始有人定居形成村落,从无稽考,但由于有较好的自然环境,此处的开发应该不会太晚。 “二号”这个地名的出现是源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十九年(1754年),多伦诺尔蒙古王公土地放垦,以沙井子河为界分南北排号划地,并以“天”、“地”、“人”字头为序,以号数为名各定所辖范围,因此地当属“地字头二号”,由此产生了“二号”这一地名称谓。又因为在以后的发展中其村落规模较周边其他村落为大,故习惯称“大二号”。这与现今多伦依然保留着原地名称谓的“五号”、“十五号”、“十七号”、“十八号”等地统称为“号头”地区。 如果说乾隆年间的土地放垦是大二号一带农业得以发展的机缘,而多伦诺尔这座塞外商埠的形成,则是拉动大二号进一步发展成为亦农亦商名镇的重要原因。蒙古王公土地放垦之后,随着耕种面积的不断扩大,外来人口剧增,在多伦诺尔南部逐渐形成了号头、大北沟、东西干沟为中心的粮食主产区。人口的聚居和便利的交通是商业产生的必要条件。大二号这个地方南到“口北三厅”的独石口厅180里,北到多伦诺尔厅180里,道里适中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条件,使这里成为方圆百八十里之内的商品沟通和交换之地,由一开始的单一农业村落发展成亦农亦商的大集镇。 大二号的商业素来与多伦诺尔的商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这是因为两地商号长期保持着供销方面的商务往来,再是大二号街面上的许多商铺本身就是多伦城内大商号的分号,或者是一些商人在多伦诺尔的商场上竞争失利,看到了这里虽然不大但却有利可图的市场转而投资兴业。因而促进了这地方的商业发展。据说大二号的街面上在鼎盛时期曾有大小商铺近百家。其经营范围绸缎布匹、日用百货一应俱全,粮行、皮行、烧锅、锅坊、旅店、药铺、饭庄、铁木加工、米面油坊、糕点制作应有尽有。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大二号的点心,因其制作精细,品类齐全,质量上乘而大有名气。各种糕点的加工手艺虽然多传承于多伦街里的点心铺,但许多方面又略胜一筹。据说这里的点心铺非常讲究用料:用面必用号头和东西干沟所产小麦磨出的“二烂”面粉;用油必用木榨榨出的胡麻油。精工制作,吊炉烘烤,做出的点心色、型、香、味俱佳。畅销周边各地,更是旅蒙商“出草地”必带的货物,有时多伦城里的商家也常到这里进购。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之前各个点心铺便连明昼夜的加工糕点和月饼,往往供不应求。 在大二号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回族人口的不断迁入,也使这里成为回族聚居较集中的地方。而且这里的回族又多与多伦城里的回族有亲属关系,据《多伦县政概要》记载,宣统元年时,大二号有回民一百余户。二号镇内曾有清光绪初年修建的清真寺一座,大门座西朝东,四合院内建有讲堂、水房和大殿。大殿阔三间,前出厦,后有廊,殿顶飞檐翘角,筒瓦覆盖。出厦的明柱上镌有一副楹联,其文字内容与多伦城里北清真寺大殿楹联完全一样,上联曰:“天命谆注,清真独一,自古认定七日”;下联是:“圣行传化,正教无二,原来归信五时”。另外大殿内也挂有一块蓝底金字书“清真古教”字样的木匾。过去大二号清真寺的教务活动常与多伦城里的清真寺有联系,一些重要的活动常请城里清真寺的教长莅临。民国初年这里的开斋节宗教活动常有三四百名穆斯林参加。 除清真寺外,镇里还有两座清代建筑的庙宇,一座是镇东边的“九圣庙”,供奉“九神圣母”,也称“娘娘庙”,附属建筑有钟鼓二楼和对面十丈外的戏楼。此庙在旧时香火不断,当地习俗,求财、求子、保平安,每有所愿,必到此庙祈祷。另一座是西边的“老爷庙”,内供关公,附属建筑亦有钟鼓楼和戏楼。过去也是香火鼎盛的庙宇。清真寺和九圣庙毁于文革,老爷庙在解放初期即已拆除。 过去,大二号的民间文娱活动也很活跃。每年有两个“热闹”可看,一个是阴历六月的“唱青苗戏”,即农民耪完大地农事稍闲之时,在群众推举的“社头”的操办下,聘请戏班来此唱戏。时间安排在六月中旬,一般是在老爷庙戏台演出,赶上好年头,还在九圣庙戏台唱对台戏。在这里主要是从张家口和山西等地请来的戏班唱晋剧。届时,周边几十里的群众都赶往这里看热闹。 另一个“热闹”是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由“会首”组织,参加的演出人员是自愿的。因为多伦南部的农村曾有习俗,说是正月里能穿红着绿地扭一扭,跳一跳,会扭掉晦气,跳来好运,所以一般的人都乐意参加。表演形式主义主要有高跷、旱船、龙灯、狮子、地扭子等等。过去大二号正月闹会一般是初八开始,十七结束。开始几天的议程主要有初八的“拜庙“,即各表演队先后到九圣庙和老爷庙前烧香,祈祷神灵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然后在庙前打场表演一番。初十有“拜井”的活动,也称“迎喜神”,即由商号牵头带领众人到镇内最大的水井旁即“水源之地”燃放鞭炮,焚香祷告,意取“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意,象征着迎喜神,接财运。这与多伦城里的正月里到南堡门外迎喜神的形式有所不同。以后的几天,除在固定的地点演出外,便开始“串院”,这也是号头一带的习俗,认为正月里在谁家院子里热闹一番,红火一次,会给这家带来旺运,因此争取在自家门前燃放鞭炮以示欢迎,表演之后,东家必有犒赏,点心、糖果、香烟等随意奉上。到了吃饭的时辰,各家又争相把演会人拉到家里吃饭。晚上,则用油松拌子放在火撑子里点燃的“亮子”照明,继续表演,烟火缭绕,锣鼓喧天,另是一番景象。十五是会的高潮,其活动程式大体仿照多伦城里,就连闹会期间的设置“灯官”一事也完全模仿喇嘛庙街里的做法。“灯官查灯”这一程式,一则为了取乐,二则籍以维持程序。“灯官”任期仅正月十四至十六三天,晚上出会之时,“灯官”身着红袍,扮成脏官的样子,不坐轿而坐杠,杠子由四人抬起,灯官坐其上,一步一颤,须做出各种姿态以维持平衡不致跌下,样子滑稽可笑。后面跟着浓妆艳抹倒骑毛驴的“灯官娘子”,周围簇拥着“三班衙役”,鸣锣开道,一路行来招来一路笑声。元宵期间家家门前均须点燃灯笼,“灯官”沿街巡视,发现谁家灯笼不亮,则给予处罚,一般是罚以蜡烛、香烟、鞭炮等,主要也是取乐而已。对于扰乱秩序者,有时也会假戏真做,真的抓起来投入监牢。那时大二号的元宵节斯间非常热闹,每年都吸引着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赶牛车骑毛驴前来观看。 进入民国,废除多伦诺尔厅而设置多伦县,多伦县公署在二豪镇设区,为多伦县的第二区,并设立二豪镇警察分所和保卫团及农会组织。 以后因多伦的商业渐趋衰落,大二号的商业也大受影响,商铺数量不断减少。据多伦县民国期间的商会档案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11月29日,二豪镇成立“多伦县商务会事务分所”,同时制定了商务会分所简章。建所之时,将镇内尚存的有字号的商号共41家按资本多寡和殷实程度分甲、乙、丙、丁四列推举出会董13名,又从13名会董中推举出正副董事长各一名。其时的正董事长为永合泉商号执事人张国华,副董事长为天聚成商号执事人白致远。从商号名册中可知,这些商人大多是山西人、山东人和河北人。民国9年初,二豪镇设“多伦车斗牲捐分局”。民国10年4月,察哈尔财政厅照准多伦车斗牲捐局在二豪镇设立分卡,查收车斗牲捐。 民国15年以后,兵灾匪患使二豪镇商业遭到致命打击。民国15年3月,国民军某部四旅七团驻防二豪镇,乘团工张诚德去沽源收抚土匪之机,部分士兵哗变,乱兵和土匪勾结,在二豪街大抢几日,商铺民户悉遭劫掠,货物、粮食、衣被、牲畜等皆被掠去,在无物可拿的情况下又绑走人票四十余名。民国16年11月,某部贾旅第八团出入二豪镇三天,行同土匪的士兵逐户搜抢财物。同年12月12日早,土匪包围了二豪镇,保卫团不敌,土匪攻入镇内,将农商各户财物抢劫一空,临走又绑走男女人票一百余名。这之后,又遭股匪杨锡壶、三排长、土老人等不时骚扰,自此大二号商业一蹶不振,外籍商人大多离去,店铺关门歇业,仅剩几家也因怕抢劫而不敢公开营业。 此外,在那个时期,驻防和过往的军队繁多,强取和借用军需费用也使二豪镇商民苦不堪言。此种情形正如二豪镇商务会分所董事长张国华致多伦县商务总会转呈县公署的公函称“土匪骚扰,商家民户损失甚巨,嗣至军兴之时 ,支垫一切,十室九空,穷困已达极点”。 民国22年(1933年),多伦沦陷,日伪政权沿用民国政府区划,仍将大二号作为多伦县的第二区,并在二豪镇设警察署及税务分征所。期间二豪镇街面上的商业稍有回复。民国24年(伪康德二年)8月27日,伪多伦县长姜联青呈文伪察东特别自治区行政长官李守信和日军多伦特务机关说“大二号地方为多伦所属唯一重镇,人烟荟萃,繁盛之区,故于去岁首在该处设置分征所及警察署,复于今春添设初级小学校,只以地方安谧,商民归业者日益增多,人烟稠密,市井繁盛。维距职县偏远,恐有鞭长莫及之虞。拟即设置办事处以谋政治之进展,并就现有之警察署及分征所从事改组,以利公务”。此报告得到李守信的批准,遂后设立“多伦县公署大二号办事处”。下设总务课(科)、财政课(科)和警务课(科)。并制定“多伦县公署大二号办事官制条例”十六条。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中共平北地委派干部接收多伦,县长商云飞等人首先在大二号落脚,宣传党的政策,收降伪警察署署长马川鼎及警察队。多伦县新生人民政权建立后,大二号为多伦县第一区。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占领县城,中共多伦县党政机关转移至县城南部农村创建根据地坚持斗争,大二号为经常活动的地区之一。并于1947年冬在此进行了农村土地改革工作。 1948年4月23日,触及多伦县城之时,大二号群众送军粮抬担架,做出了贡献。 解放初,大二号仍为多伦县第一区。1950年8月,多伦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同年9月,将大二号划入河北省沽源县。 |
(责任编辑:红枫网络) |